姜保国的学术研究。
根据选择性周围神经再生理论和神经再生放大理论,提出了小间隙袖状缝合法替代传统神经外膜缝合法,并逐步进行了哺乳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实验,均取得了可靠的修复效果,证实了小间隙袖状缝合法替代传统神经外膜缝合法的可行性。同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套管,使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有望成为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新方法。
系统研究了周围神经的生物学基础和延长极限,为神经延长技术修复神经缺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提出了神经再生受多种因素调控的假说,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红芪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根据神经再生放大现象和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理论,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小神经修复粗大神经的可行性。
上述相关研究共发表论文25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在《Constructive Microsurgery》、《Eurpean Neurology》、《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ance》、《Biotechnology》等SCI期刊上。先后获得发明专利3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中华医学会1科技进步奖。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了相关研究。
骨关节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在联合国内多家知名医院领导创伤骨科学科,对关节周围骨折进行标准化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先后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北京市科委重大科技项目专项培训项目,并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该项目的研究目标是完成关节周围骨折的标准化治疗指南。研究成果已在国内期刊杂志发表20余篇,截至2006年底引用率已达173次。出版相关专著2部,翻译1。
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加快的现象出发,结合该类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浓度的明显升高,系统研究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与骨折愈合的相关性,试图寻找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愈合的相关物质。研究成果发表在《人工细胞》等杂志上。血液物质与生物技术,相关研究被列入国家“973”项目、首都发展基金项目。
通过重建CT对人群椎弓根进行观察,总结了椎弓根的大量解剖数据,明确了椎弓根螺钉直径与椎弓根峡部的关系,将椎弓根内固定从经验手术转变为基于术前CT测量的科学手术,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椎弓根峡部”的概念,相关研究发表在骨科权威杂志《Spin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