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里特和瓦特在专利诉讼中成了好朋友?
随着哥伦布新航路的开辟,欧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垄断者。通过贸易和殖民,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相继崛起。虽然英国是最后出现的,但却是最重要的——英国完成了从商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革命。西班牙衰落了,荷兰衰落了,英国崛起了。
真正的财富永远离不开努力。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许多农民将农场改为牧场,被称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1700年,英国出口的羊毛纺织品价值达到300万美元。此后,由于羊毛资源的限制,毛纺织工业开始从繁荣走向衰落。在这种背景下,羊毛替代品出现了。在很短的时间内,棉纺织业异军突起,成为工业革命的深水炸弹。
历史上,是棉花,而不是羊毛,催生了工业革命。如果说起源于“圈地运动”的毛纺织工业只是工业革命的前奏,那么棉花加工业的出现就是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
从飞梭到珍妮纺纱机
18世纪以前,英国不产棉花,棉纺织业也不乐观。与奢侈的羊毛纺织品相比,廉价的棉纺织品更受欢迎,但几乎都来自印度和中国。
自17世纪以来,来自美国的棉花源源不断地运往利物浦。与此同时,曼彻斯特也开始种植棉花,于是兰开夏郡的棉纺织业逐渐兴起。
与印度手工棉织品相比,英国的棉纺织业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为劳动力成本远高于印度。印度廉价的棉纺织品迫使英国棉纺织品制造商创造更好的机器,降低生产成本。如果英国还在手工作坊模式下生产,那么他们根本无法与印度和中国的棉纺织品竞争。换句话说,要想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取胜,英国棉纺织业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必须采用大规模自动化生产。
与意大利、荷兰等一些欧洲国家相比,英国纺织业的发展有些落后。18世纪初,一些英国商人利用荷兰技术和意大利技术建造了纺织厂。1733年,曼彻斯特30岁的纺织工人约翰·凯发明了飞梭。凯从根本上改进了老式织布机,将经纱间的手工穿梭改为机械穿梭。因为梭子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所以取名为“飞梭”。
梭子简化了织布工的工作,加快了织布速度,为实现织布机械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一个织工需要10个织工来供应棉纱,甚至更多,这样就打破了纺织平衡。棉纱价格飞涨,供不应求,经常缺货。“纱荒”把英国几乎所有的人都动员起来了,全国各地都办起了纺纱学校。甚至孤儿院和监狱都在夜以继日地纺纱,甚至官方和私人机构也提供奖励来鼓励纺纱机技术的发明。
1738年,惠特研发出罗拉纺纱机后,手工纺纱很快被机器取代,虽然这种机器一次只能纺一锭。1765年,织布工哈格里夫斯设计制造了一台可以同时纺88锭的纺纱机,并以他妻子的名字命名为“珍妮纺纱机”。10年后,英国拥有不少于2万台珍妮纺纱机;最小的机器能做6 ~ 8个工人的工作。在兰开夏郡,这种机器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几年之内,它取代了传统的纺车。从1750到1769,英国棉制品出口增长了10多倍。在珍妮纺纱机的推动下,英国加速走向资本主义,工人成为“无产阶级”。
那时候珍妮的纺纱机还是靠人力驱动的。随着纺锤数量的增加,迫切需要寻求新的动力(310328,基金吧)。1769年,钟表匠兼理发师阿克莱特建造了一台巨大的液压纺纱机。液压纺纱机比珍妮纺纱机更先进,纺出的纱线更粗更结实,转速更快。因此,在英国一些河流的两岸,很快建起了一批利用水力的纺纱厂。1779年,阿克莱特拥有300多名工人和数千锭纱锭,成为第一个现代化纺纱厂。
从阿克莱特开始,靠人的肌肉力量支撑的手工业逐渐被外力推动的机器工厂所取代。
1779年,工人crompton结合了珍妮纺纱机和液压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子机”,即类似骡子的纺纱机。纺出的纱线又细又结实。骡机是水力驱动的。起初,走锭机有40锭,后来发展到900锭,最后增加到2000锭。
珍妮纺纱机适合纺纬纱,阿克莱特液压纺纱机适合纺经纱,走锭纺纱机适合纺高支(特细)纱。这三台机器为英国棉纺工业从手工生产向机械化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纺纱机的广泛使用,纱线的数量大大增加,除了满足织布工的需要外还有剩余,于是纺织平衡再次被打破。织机的革命推动了纺织机的革命,今天纺织机的革命又反过来推动了织机的革命。1785年,乡村牧师卡特赖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神父也脱下黑袍,开起了织布厂。
在整个18世纪下半叶,不受封建行会和传统法规束缚的新兴棉纺织业成为工业革命的火车头,促进了毛纺、漂染、造纸、印刷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棉纺机和织布机带动大机器的生产方式,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开端。
从机器专利到发电厂
从约翰·凯的“飞梭”,哈格里夫斯用改良的旧纺车制成的多锭纺纱机,克朗普顿的纺纱机,到詹姆斯·瓦特成功发明联动蒸汽机,建立第一家蒸汽纺纱厂,英国纺纱技术不断创新。1803年,霍洛克斯制造了第一台铁制织布机,棉纺业终于完成了破茧成蝶的漫长过程。
阿克莱特的水电厂,既不需要力气,也不需要技术,全部使用女工和童工,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实现了真正的批量生产。阿克莱特的机器纱比手工纱更均匀、更强韧,完全替代大麻。最后,英国实现了棉布的本土化,在国内市场上迅速取代了印度印花布。
一个15岁的孩子,打理两台蒸汽织机,织了三块半的布料。同时,一个熟练的工人一梭只能织出1匹马。1790年,蒸汽机驱动的“骡机”纺纱速度是中国和印度手工纺纱的100倍以上。1751年英国的棉制品出口只有46000磅,1800年达到540万磅。从65438年到0820年,棉纺织品作为英国最大的工业产品,出口量占到一半。到1861,棉织物的出口规模是毛织物的4倍多,达到4680万磅。也就是说,在100年里,工业化使英国的棉花加工能力增加了1000倍。此外,从1760到1815,英国出口的服装数量也增加了100倍。
在1760中,手工纺1磅棉纱需要18.438+02p。在1836中,用机器纺1磅棉纱只需要1.52p。机器生产降低了近92%的劳动力成本。1835一个棉纺工在60年前至少需要两三百人才能完成这项工作。1800年,英国棉纺厂加工了价值5600万英镑的棉花。10年后,年加工能力达到123万磅。到19世纪中叶,英国共有1800家棉纺厂,雇佣工人328000人,使用蒸汽机,年产棉花160万米。自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年产量增加了八倍。1820年,英国有25万手工织工。到1856,这个群只剩下23000人了。
英国从棉纺织业起步,迈出了人类机械化生产的第一步。毫无疑问,棉花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基础。1833年,英国约有150万人直接或间接在棉纺厂工作。根据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的分析,在18的50年代到19的30年代期间,英国纺织业的机械化使个人生产率提高了300到400倍。纺织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织造技术的提高。与棉纺机械配套的清棉机、梳棉机、漂白机、染色机也相继问世,形成了复杂的机器系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第一个实现机械化的行业,纺织产量呈现井喷式增长:1780年不到36万磅,1792年超过200万磅,1802年超过780万磅;20年增长了20多倍。
1776年,阿克莱特的纺纱厂已经从诺丁汉扩展到兰开夏郡,他的工厂已经成为世界棉纺工业的样板工厂。到1782,阿克雷雇佣的员工有5000人,他招募的资本达到20万英镑。阿克莱特的独特意义在于,他不仅首次实现了发明与工业的融合,还创造了“不继承土地也能致富”的神话,这在传统的前工业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18世纪后期,英国有很多专门生产纺织机械的公司,阿克莱特也高价出售水力纺纱机的生产许可证。其他想获得专利授权的工厂主要支付高达7000英镑的费用,另外每年还要支付1000英镑。
作为工业革命中的两位重要人物,阿克里特和瓦特在专利诉讼中成了好朋友,他们的密切合作让蒸汽机和工厂第一次结了婚。以前,水车驱动的工厂建在河边。蒸汽机彻底解放了动力源(600405,股吧),工厂搬迁到生活、交通、物流更加便利的城市。由于工厂的聚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迅速发展。1783年,阿克莱特的专利被取消的时候,兰开夏郡只有一家棉纺厂。30年后,工厂数量迅速发展到86家。人口也从原来的2.4万激增到654.38+0.5万,使曼彻斯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在距离曼彻斯特36公里的利物浦,来自美国的棉花源源不断地被运到这里,在这里被装上马车和运河船。后来,为了更快地运输棉花,世界上第一条铁路诞生了。
在现代工业史上,阿克莱特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书”定义为“封面至少49页的非定期印刷出版物”,但这并不影响Ackerett只有3页的专利申请被收录在“改变世界的12本书”中。
阿克莱特的专利在棉纺织行业取得了突破,这是工业革命的关键。它建立了一个可以在全球工业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工厂体系。这种制度从阿克莱特的一生开始就基本保持不变。此外,它在工业革命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加速了这场革命,还整合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它也为从农村到乡镇的群众运动提供了能量,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