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维生素C可以护肺防癌?权威医生解开关于肺癌的五个常见误区
古人常说:“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要想健康长寿,就要好好保养。然而,面对人人闻之色变的“肺癌”,市面上流传着各种似是而非的预防保健方法。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值得怀疑?下面是高雄长庚医院肺癌团队召集人、胸科主治医师王金洲,为大家一一解答五种常见的肺癌迷思。
神话1/肺癌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很多人认为只有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会得肺癌。年轻人“不要惊讶!对此,王金洲医生表示,临床上肺癌患者确实以50至70岁居多,但近年来也发现年轻患者逐渐增多。根据个人经验,年龄最小的女性32岁左右,男性只有28岁。值得注意的是,两人均无肺癌家族史,无吸烟习惯,但确诊为4期肺腺癌。
误区二/空气污染会增加肺癌风险吗?
年轻的肺癌患者人口不断增加,许多人将矛头指向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王金洲博士表示,虽然空气污染、油烟,以及金属工业、冶金采矿业、石油化工或粉尘等工作场所环境都被现代人视为肺癌的危险因素,但实际上文献的证据还不够有力。即便如此,还是建议谨慎。室外空气质量不好时,出门前戴上外科口罩。
相比之下,目前确定与肺癌相关的最大危险因素是“吸烟”,包括一手吸烟、二手吸烟和三手烟。所以,人们想要保护肺部健康,预防肺癌,“戒烟”仍然是重中之重。
误区三/多吃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有助于预防肺癌的发生?
民以食为天,东方人一直有“药食同源”的观念,认为吃对了食物可以保持健康,甚至快速康复。临床上常见患者问医生:“据说维生素C和十字花科蔬菜抗氧化能力强,β-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保护呼吸道上皮细胞和黏膜,有助于预防和对抗肺癌。是真的吗?」
对此,王金洲博士表示,虽然这些食物和营养素对肺癌防治的证据并不充分,但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危害。一般来说,只要肺癌患者均衡摄入,配合其他饮食建议正确补充,医生是不会反对的。这个道理对于正常健康的人来说是一样的,但是别忘了,要预防任何疾病(包括癌症),身心健康才是最稳固的防线。建议养成规律运动和饮食、不吸烟、避免接触致癌物和环境等良好习惯。
误区4/经常莫名其妙咳嗽,可能是肺癌候选人?
咳嗽是非常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没有特异性。感冒、肺炎、肺结核或肺癌都可能是根本原因。医生建议,莫名其妙咳嗽2周以上的人,应尽早就医,拍胸片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一旦发现肺癌的痕迹,要做进一步的病理切片,确认病变类型和基因类型,必要时安排更高级的检查,确认癌细胞是否有转移,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据保健福祉部癌症登记报告(103)显示,多达70%的肺癌患者发现自己已是癌症晚期,主要是因为肺癌的初期症状不明显。除了咳嗽,其他情况,包括声音嘶哑、骨痛、口齿不清、略恍惚、面部外观类似中风等,也可能是肺癌的征兆,人们不要忽视。
误区五/肺癌是绝症,发现后只能等死?
一旦幸运之神不管,他就真的得了肺癌。病人只能静静等待生命的终结吗?当然不是!台湾省治疗肺癌的武器有很多,手术、放疗、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可以综合使用。只要及早发现,积极治疗,肺癌也可以成为慢性病。尤其是一期肺癌患者,术后遵医嘱活10到15年并不难。肺癌治疗的第二阶段,增加了靶向药物的使用,很多人存活了8年。
在靶向药物部分,王金洲博士表示,东方肺癌细胞基因突变概率高,使得靶向药物成为非常重要的治疗药物,但靶向药物需要进行EGFR/ALK基因突变检测才能使用。研究发现,约一半的肺癌患者无法从中获得太多益处,即癌症治疗效果有限。好在这两年免疫疗法的出现,让这群患者看到了一丝曙光。
然而,传统的免疫疗法需要检测肿瘤中PD-L1基因的表达才能应用。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免疫治疗不再受限于PD-L1基因的表达,适用于所有肺癌患者,并且直接作用于癌细胞,大大降低副作用,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让癌友们更加坚定了抗癌的决心。
虽然空气污染被现代人视为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但胸科医生认为医学文献中显示的证据还不够有力。如果人们莫名其妙地咳嗽超过2周,就应该尽早就医检查,找出真正的原因,然后进行治疗。许多人认为维生素C具有相当好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保护肺部免受癌症侵袭。虽然肺癌在台湾省十大癌症病因中排名第一,但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使肺癌成为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