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说牛津大学位于牛津城。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牛津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城市和大学融为一体,街道穿过校园。大学不仅没有大门和围墙,也没有官方标志。建筑的尖塔在烟雨中若隐若现,高高的石墙上爬满了老藤,稀疏的绿叶上开着红色的花朵,让小镇显得古朴典雅。牛津的建筑古色古香,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流派。走在牛津街头,不就像回到了历史吗?这座迷人的建筑,这座充满云雾的校园,以及几百年来积淀的多彩文化。英国人把牛津视为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怀念,一种追求。在那里你可以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重温过去的辉煌。城内有圣米歇尔教堂的撒克逊塔、诺曼碉堡和城墙遗址,处处给人以历史纵深感。难怪有一句英国谚语:“走过牛津就像走进历史。”你也可以租一艘贡多拉,在齐尔韦河和艾西斯河(泰晤士河流经的城市名称)的河边步道上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

四合院:

牛津的学院里有许多中世纪的建筑瑰宝,它们聚集在市中心周围。街道两旁布满了中世纪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都是一所学院。当时因为学习是教会的专利,所以书院都是四合院式的建筑设计,但往往都被美丽的花园环绕。虽然这些年来大多数学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们仍然融合了许多原有的特色。每个学院都有它辉煌的历史和神话般的建筑遗迹,可以描绘出各种有趣的史实。初到牛津,你会觉得每个学院都像那些遍布中国的破旧的老庙。进了门,你会感到孤独和凄凉。因为每个学院完全像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也体现了牛津人强烈的乡愁。城内城楼众多,故又称“塔城”。中世纪的塔楼古色古香,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洋溢着浪漫气息。位于人民法院的图书馆,建于1371,是英格兰最古老的图书馆;大学植物园,建于1621,是英国最早的教学植物园;蜿蜒幽深的皇后巷差不多有700年的历史了,路边的石凳上长满了青苔,让人想起牛津的开端。王尔德坐过的木凳和萧伯纳靠过的书架依然如故。外面的环境就是这样,走进建筑,让人更加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在学校最早的图书馆汉弗莱公爵图书馆里,时间仿佛静止了,寂静充满了这本书的殿堂。从地板到屋顶,全是手稿和未发表的资料,就像等待后来人开发的宝藏。

广场、教堂、剧院:

拉迪克利夫广场是大学庆典和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它是整个古城的中心,远离主要街道的喧嚣。附近红砖地上的Brasenose巷有三两个行人,树木遮天,让人心旷神怡。圣玛丽教堂位于广场的南面。17世纪以前,主要的学校庆典和音乐会都在这里举行。广场西侧是Brasenose学院,建于1509。学院成立时,以大门上的一个青铜“狮鼻门环”命名。学院正门的天空中有一座蓝宝石日晷钟。不过由于英国的阴天,我一个夏天都没见过几次钟上的日影。有人说:“英国只有气候,没有天气。”一点也不夸张。一天之内看到雪、雨甚至太阳是很平常的事。

广场的西角是建于15世纪的神学院,带有古典穹顶的雷德克利夫大楼是牛津非常特别的建筑。这是图书馆的原始建筑。早期在大学里用作研讨教室,后改为大学图书馆的博德连图书馆阅览室。

克赖斯特彻奇被牛津人亲切地称为“房子”。万灵学院是牛津唯一一所没有大学生的学院。因为学院里只有研究生,所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权威的高等学府之一。城东的莫德林学院城堡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真的很美很不一般。钟楼用大青石建成,直指苍穹。据说楼里挂着十个铁钟。当它们一个接一个响起的时候,看起来就像一首壮丽的交响乐!

建于17世纪的谢登尼安剧院是伦设计的第一座建筑,也是牛津大学传统学位授予仪式的举办地。每年夏天,学期结束时,身穿黑袍、头戴方帽的学生会列队穿过街道,进入剧院,在那里被授予学位。

1871取消了本科生必须信仰英国国教的要求。1920之前,古希腊知识是必须的。1960之前,需要懂拉丁语。女性要到1920之后才能拿到牛津学位。

叹息桥非常漂亮。这个美丽的地标建于1914。它是威尼斯陡峭拱桥的复制品,连接赫特福德学院。

圣母院教堂:据说这座大学教堂是英格兰参观人数最多的教区教堂,包括建于14世纪早期的塔楼的古老部分,从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教堂是1555年三个牛津殉道者被称为异教徒的地方。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建于1637的巴洛克式南门廊。

林肯学院: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学院。校舍还保留着早期的屋顶,包括用来散烟的裂缝。

莫德林学院:是一所典型而美丽的牛津学院。其15世纪的方形花园风格与齐尔维河上的莫德林桥横跨的公园形成鲜明对比。

最可贵的是,图书馆里有很多名篇和音乐的手稿。这些手稿被放在精致的玻璃柜里供人参观。然而,当每个参观者读完它时,管理人员立即用黑色法兰绒覆盖它,显示他们对保护古物的热爱。

剧院、书店:

大学庆祝活动的主要场地是谢尔顿剧院,位于广场的北部。大约在十七世纪,由于圣玛丽教堂的神职人员,在教堂举行了太多的抗议活动,影响了教堂的清洁。于是在1669年,时任大学校长的谢尔登大主教集资修建了这座剧院。剧院对面是世界第二大书店布莱克威尔书店,在这里你可以购买或邮购世界各地的书籍。

牛津的书店几乎和图书馆一样多,大大小小超过100家。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书店布莱克威尔书店,还有很多很小但很有钱的老书店。百年老店布莱克威尔,创立于1897,在博德林图书馆对面。在卖书的同时,还从事出版。从外观上看,这家书店只有三个小店面,但书店的三层与地下室相连,顶楼还有一家二手书店。书的数量和种类如此之多,以至于你不得不用符号来找书。书店里著名的木牌,从开张就有了,嵌在墙里。卡片还是100多年前打开时那句开心的话:“没有人会问你想要什么。你可以随便翻翻任何一本书,请自便。”如果您需要,商店员工随时为您服务。无论顾客是来看书还是来买书,都会受到同等的欢迎。“它在英国有78家连锁店,仅在牛津就有10多家分店,经营艺术、文学等分类书籍和视听资料。此外,在其他国家也有很多分支机构。通过互联网,读者可以快速搜索、订购和购买图书,享受一流的国际服务。1994年6月8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回到母校牛津大学参加荣誉院士颁奖仪式,特意去这家书店买书。而且书摊随处可见。

在牛津大学学习:

英国高等教育规定,一般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凭高中毕业成绩即可入学;但是要进牛津剑桥要分开注册。根据近几年的情况,程序一般是这样的:第一,中学生要注册,需要中学老师和校长的推荐,在入学前一年注册。所以报名的一般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然后牛津剑桥在录取的中学生中进行初选,通常是录取人数的3-5倍。有的工科专业可能会低一些,有的医学等可能会10倍以上。

进入牛津大学需要得到大学院系和学院的同意。年底,最初被牛津录取的学生将在牛津学院参加考试。考试一般是三天,包括笔试和几次面试(口试)。这次通过的学生可以获得有条件录取,条件是学生拿到明年的中专毕业考试成绩。总的要求是三门主课都是a,但是对于比较冷淡或者非常想要的同学来说,可能也是很低的。如果获得此录取的学生在下一年6月的考试中取得了所需的成绩,他们可以在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后准备入学。

牛津大学成立时,没有统一的校园。当时学生和老师都是租住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后来为了管理方便,独立学院联合办学,学院逐渐建立,至今仍保持这一传统。牛津学院及其机构遍布牛津。每个学院由300-500名师生组成,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文、理、工基本齐全。大学建筑基本上是各学院自成体系。学院是由绿色草坪和中世纪卡其色哥特式建筑组成的方形庭院,四周环绕着这些建筑。而且大部分学院的院子里都有院子。有些学院甚至有河,有湖,有花,有草,有虫,有鱼,有鸟,有动物。中文把英文单词college翻译成“学院”,大概来源于牛津剑桥的四面。虽然牛津从建筑外表看起来很古老,但从内部设备来看却很现代。在大学科学区,可以看到工程科学、核物理、生物等领域的先进设备。

到现在为止,最古老的牛津大学据说是默顿学院,建于1264年,最年轻的是圣凯瑟琳学院,建于1963年。两个学院相差七个世纪。除了照顾学生的住宿,学院还安排各种体育和团体社交活动,并负责指派导师照顾学生。由于学院的财务条件不同,有些学院比较有钱,场地广阔,设备或福利也不错,比如客房、图书馆、研究室等。大学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代表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安排讲座和研讨会,统一颁发毕业证。就实质而言,学生与所在学院的关系远远超过大学。

学院的名字听起来很奇怪,但事实上,很多学院的命名都是偶然的。比如基督教会学院,是因为牛津城最古老的大教堂就在学院里;万灵学院是为了纪念在百年战争中牺牲的英雄;欧里尔学院刚成立的时候买了一栋房子,取名“欧里尔”(意为黄鹂)。还有一个学院叫“布拉斯诺”,由英文单词“青铜鼻”演变而来,因为学院大门上的青铜门环看起来像鼻子,至今仍在学院食堂使用。学院不是以专业来划分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学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基督教会学院,以贵族气息浓厚著称;默顿学院培养了许多诗人;圣埃德蒙厅学院特别喜欢招运动员;欧里尔学院专注于培养牧师;现代学院有许多划手。这些学院彼此平等,学生可以在任何一所学院学习,直到毕业。

钱钟书毕业于埃克塞特学院,就在耶稣学院对面。你可以在附近的沃尔顿街旁边找到克莱顿巷,以它的名义用钱编了一个克莱顿等待大学。

学校管理很严格。每10学生学校配备一名学校工作人员,负责照顾学生,整理床铺,打扫房间;此外,还负责叫醒早上睡懒觉的学生,检查学生是否上课。学校工作者有这样的双重责任,所以他们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叫“侦察”。

牛津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导师制。学生的导师都是研究人员,大多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者,在某些领域有很大成就。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面一次,并在一周内宣读自己研究和撰写的论文。此外,还有很多讲座。每次讲课,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学长还是学妹,都可以畅所欲言,平等讨论。谈论浩瀚的天空是很吸引人的,但讨论结束后,你应该交作业。单独和导师见面,看一周内研究写好的论文,导师要点评,要提问。论文质量不好,答辩不好,就会影响成绩和毕业。需要注意的是,一周一次,不能有任何拖延,一周又一周,哪来那么多的新思想新点子?然而,教员不相信这个解释。这种学习方式确实能带动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和督促学生进步,但是一周一次的压力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年轻的学生放松。

希望对你有帮助,希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