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创新型中小企业用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灌溉

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素质足的中小企业在北交所集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日益壮大,一条普惠金融之路正在形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重点科技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中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表示,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和北交所“循序渐进”打造服务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创新化”发展,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我们来看看创新型中小企业在金融流水的持续灌溉下都在做些什么。

北交所开业一周年!7组数据来说说它的变化。

2021 11 15随着钟声的落下,北交所正式开市!

如今,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北交所奔跑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木欣欣欣欣向荣,春暖花开。

让我们看看北交所的前世,看看它取得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前世

在北交所还活着之前,除了沪深交易所,还有一个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就像深交所分为主板和创业板,上交所分为主板和科技创新板一样,新三板也实行分级管理:精选层、创新层、基础层。

当时新三板有7300多家挂牌公司,只有1%属于精选层。换句话说,选择的公司都是相对优质的小而精的企业。

北交所的前身是新三板精选层。在北交所首批上市的81家公司中,有71家公司来自精选层。

顺着这个逻辑,北交所的定位自然更加清晰,服务于创新型中小公司:很多企业想上市,但由于规模等因素,达不到上市标准,融资和发展受限。北交所旨在解决类似问题。

成功开市后,借助转板机制,北交所成为新三板市场与主板市场之间的重要枢纽。

北京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区别

北京证券交易所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有什么区别?

具体来说,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上市要求、涨跌幅限制、交易方式等方面。

上市要求:北交所上市企业最低市值≥ 2亿元,上交所、深交所最低市值≥ 654.38+0亿元。上市企业类型: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主,在沪深主板上市的企业以成熟企业为主,在上交所科技创新板上市的企业为部分战略性新兴企业,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为创新型成长型企业。涨跌幅限制:北交所上市首日不实行涨跌幅限制,次日起实行30%的涨跌幅限制;沪深主板上市首日实行44%涨跌幅限制,次日起实行10%涨跌幅限制。交易方式:北交所以竞价、大宗交易、协议转让方式进行交易;上交所和深交所采用集合竞价+连续竞价的方式。

北交所一年的“成绩单”。

俗话说,引入金融改革的活水,浇灌创新之花,总是新的。

一年后的今天,北京证券交易所开业,已呈现百花齐放之势,成为专业化、新奇特的“小巨人”的摇篮。

一组组数据也勾勒出北交所开业以来取得的良好成绩:

上市公司数量:截至2022年10月111,北交所共有12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94798万元。

其中,中小企业占77%,民营企业占86%,80%以上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创新特色鲜明。

专业化创新:截至2022年6月65438+10月31,北交所上市公司中,80%以上为省级以上专业化创新企业,其中47家为国家级专业化创新“小巨人”企业。

2022年前三季度,这47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543.8+07.3亿元,净利润2654.38+0.31.00亿元,同比增长9.78%和654.38+06.38%,平均R&D强度为5.69%,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盈利: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123家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33.25%,19.43%,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韧性。

分行业来看,电力设备、基础化工、机械设备三个行业自2022年Q3以来表现突出,分别以326.45亿元、10819亿元、91.81亿元位列行业收入规模前三。

R&D投资: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R&D强度达到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R&D人员:作为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R&D人员的数量也能有效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到2022年三季度末,北交所上市公司R&D团队已经相当庞大,平均85人,百人以上公司30家。创新成果:相关数据显示,在北交所上市的123家企业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2万件,有效专利总量超过7200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超过1.7万件。投资者结构:在北交所的“另一端”,投资者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长期资金加速流入。目前,北交所合格投资者数量已超过520万,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等长期资金均已入市,参与市场的公募基金超过580只。(来源:据证券时报、国家商报、北京日报,截至2022.11.15)。

值得注意的是,开市一周年前夕,2022年6月5438+065438+10月11日,北交所正式推出融资融券“二合一”制度,借鉴深交所、上交所成熟模式,在增强市场活力、完善市场机制、完善市场定价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6月4日,165438,北交所还发布了指数“北证50”第一期样本股名单,计划于2022年6月11日正式发布。

这也预示着北交所即将迎来指数时代,将鼓励更多投资者入市,相关流动性有望继续改善。

北交所改革效应持续释放“源头活水”灌溉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主体地位。

昨天是2022年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一周年11.5。

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科技素质足的中小企业在北交所集聚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日益壮大,一条普惠金融之路正在形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重点科技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中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问题,也是生存问题。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有强大的链头企业,也必须有一批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在链上办理和堵位。链头和链体缺一不可。”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表示,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和北交所“循序渐进”打造服务型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小企业“专业化、创新化”发展,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精准服务的制度特征

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帮助其成长,是京交所的使命。

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正在倒逼中国加快改革创新,也在考验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引导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走“专业化、创新化”发展道路,逐渐成为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和壮大实体经济基础的战略举措。

自一年前开市以来,北交所的改革方案不断扩大。北交所的制度安排在遵循证券市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成长规律,突出错位、包容、灵活、普惠的市场特征。

在上市审核中,以“创新”二字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尺,再一次次用“北交所速度”为中小企业插上资本的“翅膀”。为全面落实注册制要求,北交所建立了协同高效的注册机制,发行上市审核有望做到一目了然、流程简短。在过去的一年中,公司从受理到在北交所注册的平均时间为145天,最短时间仅为72天。

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适度容纳中小企业发展阶段存在的关联交易比例高、区域和客户集中、业绩波动等周期性规律性问题,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留下足够的空间。

在发行融资端,北交所坚持与新三板协同融合发展,采取“按需、小额、多次逐次融资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多种股权融资工具,实行向不特定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向特定对象定向发行等多元化融资方式。构建充分博弈的定价机制。上市公司平均公开发行融资2.07亿元,单笔融资金额从4000万元到6543.8+07亿元不等,支持企业合理按需融资。

“虽然北交所的公募融资额绝对值不大,但对我们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意义重大。在北交所上市可以帮助我们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更有效地保障企业的创新发展。”北交所上市公司大禹生物董事长闫和平告诉记者。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成为“源头活水”

服务型中小企业的主体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年来,围绕门槛、估值、流动性等话题,北交所与新三板协同融合发展。

继续创新体制,深化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

今年9月2日,财政部首次在北交所发行国债,标志着北交所国债业务进入新阶段。

10月4日,165438,北交所发布北交所50成分指数样本,并将于10月4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165438+21,行情授权和指数基金开发也在有序推进。北证50的出现,让市场第一次有了一个重要的宽基指数,可以衡量和观察北证50的整体走势。市场机构可以逐步开发跟踪北证50的被动型产品,向市场引入持续的增量资金和多元化的投资者。

6月165438+10月11日,北交所发布融资融券交易规则。相关规则的发布借鉴了沪深交易所的成熟模式,有利于丰富投资者的交易策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交易需求,促进市场价格发现,进一步增强市场流动性。

据北京证券交易所新闻发言人介绍,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在继续推进技术准备、权限开放、投资者培育等工作,推动融资融券业务尽快正式推出。此外,引入做市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等改革措施也在稳步推进。

多位受访的市场人士都觉得,在帮助一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走上资本市场之路方面,北交所成绩斐然。更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改变对资本市场的态度,积极筹划在新三板和北交所上市。

各方资源也在加速向北交所汇聚。数据显示,自开市以来,券商各条线逐渐增多,加大直投、投研等全链条服务,形成了一批深耕市场业务的特色中介机构。900多家子机构参与了北交所上市公司的调研。最高法出台司法保障意见,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配合推动。76个省市政府和265,438+0家银行先后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一流的交易所要有一流的企业”

“一流的交易所必须有一流的企业”,北交所董事长周桂华在2022年国际交易会资本市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论坛上说。上市公司质量是北交所主导作用的支撑,是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

一个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形式的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正在形成。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165438+10月1日,北交所* *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涵盖工业材料和工业材料。80%以上的公司为省级以上“专业化创新型”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9家,平均R&D强度5.4%,创新特色鲜明。

强大的发展活力和应变能力,从公司经营业绩的表现中可见一斑。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32.07亿元,净利润69.26亿元,同比增长33.25%和65.438+09.43%。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R&D强度达到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

种下了梧桐树,引来了凤凰。更多的北交所“未来之星”正在路上。截至2022年6月165438+10月11,有16家注册企业拟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13家注册企业提交证监会,8家企业提交上海市委审议通过。

同时在审企业117家,辅助企业297家。主要是高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其中近80%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专业化创新型”企业,30%以上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作为一个刚满一周岁,还年轻的交易所,北交所的发展离不开规则设计者的锐意创新,更离不开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呵护。这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要定位是“未来如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