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愚蠢的人如何学好数学?

关于茫茫大海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1.我不否认数学好和天才有关,但数学好不是天才的专利。

2.数学考察的是反应的灵敏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意识。我们要在一瞬间把所有相关的知识点关联起来,才能做好一道题。这不仅是数学难学的地方,也是它的闪光点。

3.学好数学首先要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学好。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已经成功了五分之一。

4.付诸实践。“有志者事竟成,你会破釜沉舟的。一百零二关终为楚。只要努力,一定能吞掉吴。”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可以给你介绍几种方法:a .提前预习,至少比老师进度快一倍,同时课后把习题弄懂,不懂记得问。当然,如果你幸运的话,你的老师会给你一些你自己的卷子。c .自觉去做,学会举一反三,尝试举一反三,综合运用几何和代数知识(主要是应用几何知识解决代数问题)。d .学会记笔记,不是一道数学题的每一步,而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同时,记住一个问题后,停下来思考一下,总结一下规律。

5.数学学习和考试有些不同。考试需要一种兴奋的状态,但是做题的时候要冷静,冷静审题,灵活答题,学会放弃,不要因小失大。

最后祝你成功。这里有一句话:“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学习数学不仅需要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更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数学。从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学习方法不仅受课堂教学的制约,而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因此,我们一方面提出了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根据数学学习的特点总结了一些特殊的学习方法。

预习、讲座、复习和作业的方法

适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方法是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的基本方法。

1,预览方法

预习就是在课前阅读即将到来的数学内容,了解其大纲,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掌握课堂上的主动权。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尝试。对学习内容理解是否正确,能否抓住重点和隐藏的思维方法等。,能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检验、强化或纠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形成自学的习惯,因此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所以预习的时候要找出学习新知识需要的知识,再回忆或者复习一遍。一旦发现旧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甚至理解,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弥补,克服未掌握或遗忘造成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复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了解基本内容,即知道要说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重点在哪里等等。在预习中,一般采用阅读、思考、写作的方式,引出或标出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写下自己的观点或自己看不懂的地方和问题,最后确定上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方案,以提高上课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是在复习和作业后进行,即做完作业后,阅读下节课要学的内容,要求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深入钻研,甚至做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多留一些问题给听课解决,没必要强求统一。

2、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老师的指导、启发和帮助下,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会事倍功半,很难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上课的方法,除了在预习中明确任务,解决适合自己的问题外,还应该集中精力跟上老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如何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特别是学习数学思维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特殊化,即如何运用公式、定理。

听课时,一方面要理解老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独立思考,识别哪些知识已经理解,哪些有疑问或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在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就要把要自己解决的问题或难题写下来或者请教老师,继续专心听讲。不要因为一件事不明白就一直呆在这里,影响后面的讲课。一般上课的时候,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内容、方法记下来,以便复习。

3.复习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学习一遍,达到深入理解、掌握、提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要与讲课紧密联系,边看课本或查课堂笔记边回忆讲课内容,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和问题。努力理解学习的内容,真正理解和掌握。如果有些问题长时间思考解决不了,可以和同学讨论,或者找老师解决。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复习还要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和关键,然后加以提炼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或发展和拓展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提炼、总结的过程,只有通过手脑的积极活动才能实现。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发展和提高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的要求上,而要努力思考新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发展或证明的,其本质是什么,如何应用。

4、作业的方法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数学能力。因为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可以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所以当它发现很多问题、难点或错题时,往往说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惕,需要尽快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

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要用到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所以做作业之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和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再做。否则会事倍功半,花费时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解决问题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进行。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意思,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比如有哪些已知的数据和条件,有哪些未知的和结论,问题中涉及到哪些运算,它们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能否用图表表示等等。,我们应该仔细推敲和彻底理解它们。

其次,在理解问题含义的基础上,探索解题途径,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学过的例题,解决的问题等。,并考虑它们从形式到内容,从已知数和条件到未知量和结论,能否引入适当的辅助元素并用于找出一个特殊问题或与问题相关的类似问题,解决它们能否对当前问题有所启发;我们是否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离、检查或改变,然后重新组合它们以达到预期的结果,等等。也就是说,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联想、比较、引入辅助要素、类比、专化、概括、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方法,从解决问题中学习这一系列探索方法。

再次,根据探究出来的解决方案,按照要求的写作格式和规范,描述解决方案的过程,力求简单、清晰、完整。最后要复习解题,检查解法是否正确,每一步推理或运算是否有理有据,答案是否详尽;思考一下解题方法是否可以改进或者是否有新的解法,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其实中学课本很多题目都可以推广)等等。,并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而发展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总结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两种“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数学家华多次提到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学习要经历“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就是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认识,并知道为什么。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忆概念、定理、公式、定律等。,还要思考它们是如何获得的,与之前的知识有什么关联,表达中遗漏了什么,关键在哪里,是否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是否想到了其他的解决方法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认真分析思考后,会在内容中加入一些笔记,补充一些解决方案或者产生新的认识,“书读得越多,越厚”。

但是,学习不能到此为止。我们需要把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提炼其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的思维方法,组织成精炼的内容。这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数量的减少,而是质量的提高,所以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总结一章、几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时,要有这个要求,用这个方法。此时由于知识的高度概括,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更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在学习中需要由低到高多次使用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这种学习方法体现了“分析”与“综合”、“发散”与“收敛”的辩证统一,也就是说,数学学习需要两者的统一。

第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数学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如何使它们相互配合,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和综合的作用,是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接受学习,无论是听系统的讲座,还是以结论形式给出的教材,都不涉及任何独立发现。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接受。他们总会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定理是怎么发现或产生的,证明的思路是怎么想出来的,有哪些关键的地方需要突破。很多数学家都强调“不仅要写出来,还要看书背后是什么。”在接受和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加入一些发现和学习的极端点,从中学习创造发明的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接受上。

发现学习是通过对提供的材料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独立解决一个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解题时要真正理解问题所涉及的要领、原理、公式、定理、规律,理解每一步运算的意义,提出和检验假设的目的。解题时,我们总是需要把过去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联系起来,如果一时回忆不起来,就必须再复习一遍,以便进一步理解应用。有些人遇到难题,甚至去查阅参考书或老师,就能解决。可见这个时期也是穿插学习的。

数学学习不仅需要接受学习,才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前人积累的大量宝贵知识财富,还需要发现学习,有利于思维和培养创造能力。所以学习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学习能力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让两者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