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如何理解人性?
第一:心理学硕士从来不懂人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心理状态的学科,它描述的是心理学。虽然是在人性层面探讨问题,但不是研究人性。这个必须区分。人的心理模型不同于人性模型。人性只有两点,即老子的“生之初性本善”,荀子的“生之初性本恶”。这两种人性观都属于国学中儒家的范畴,而不是心理学。
第二:我觉得你问的是人心的概念。人的心理活动在一个大的、有代表性的范畴内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必要去探究人的心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直接归类就可以得到类似的答案。举个栗子,关于人的左脑和右脑处理信息的分类,通过脑分裂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右脑具有情感思维能力。经过对左右脑发达的人进行特征提取,比如我们的左右手习惯,实验研究表明,左脑发达的人是右利手,右脑发达的人是左撇子,所以我们通常知道,看到左撇子的人,情绪细腻,感知处理能力比普通人强。这些是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和论点,可以直接使用。
第三:还有特殊情况需要社会经验。比如有些人是后天习得的右撇子,其实右脑是发达的。这个时候我们很难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释,也不能说书本上有错误。那么我们只能从这个人的各种行为习惯来考虑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社会经验。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读万里路,读万里路不如读无数人。通过理论学习和后天实践,是心理学大师懂人心的原因。
第四:不要放心理迷思。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隐私,我们都喜欢把秘密藏在自己的心理。我们一听心理学,就这么高大上。即使你有学心理学的朋友,也不要害怕,因为他们可能根本达不到心理学大师的水平,所以即使是猜测也可能会忽悠人。其实心理学不是教你看透人心,而是阐述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
谢谢邀请。以下是我的拙见。
首先,有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理论知识是前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没有基础,就像一张白纸,无从谈起。
第二,大量练习。通过观察人的衣着、面部表情、行为、语言表达等。,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判断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真实想法。
例如:
美剧《别骗我》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知道谎言。
专家吉莉安负责调查一名国会议员。当吉莉安问议员:“上周五晚上你是怎么过的?”为了掩盖他经常光顾俱乐部的事实,这位议员开始编造所谓的“不在场证明”。他说,“我去国会的健身房游泳,然后回家看文件。晚饭后,我参加了一个社交活动。”议员的陈述非常平静自然,似乎没有破绽。但是,阿娇让他再倒着描述一遍,就是从他做的最后一件事说起。议员立刻表现出焦虑和恐慌,他开始语无伦次,与之前描述的情况完全不符。
这是因为,人在编造谎言的时候,是很难倒序描述的,因为他早先编造的情况并不是真实的记忆。骗子虽然会提前准备好自己的答案,但他几乎没想过要倒序再准备一遍,所以会显得惊慌失措,立刻暴露自己。
这是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简而言之,大师也来自普通人,系统的理论和大量的实践,久而久之,融会贯通。
本人非心理学专业,以下仅是拙见。
好像是从电视上知道的,心理学家被赋予了一种了解人心的神秘能力,这种能力经常被用在刑事调查和犯罪中。比如《黑暗》、《馅儿美人》和《读心术侦探》。
基本套路是心理学家通过对方的动作、语气甚至微表情来猜测对方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情绪,进而找出真凶,完美破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所谓心理大师,就是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的一种职业状态。他们没有一眼看穿对方心思的能力,也没有传说中的通过一些猜测出来的犯罪简介轻松破案的故事。
他们只是和我们一样努力的普通人。工作中常用各种尺度,最需要提高的是语言沟通和表达欲望的能力。
他们所有的判断都来自于客观的尺度结果数据和对方的真实表达。心理学家看透人心的理论,是夸张的视觉艺术带来的误解,是心理学的神化。
首先,了解人性不是心理学家的专利,很多专家都能了解人性。
如果只谈心理学家,一般来说,理解人性会经历以下几个层次:
1.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比如: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反抗、梦境、共情、微表情、咨询等等。从心理规律的角度洞察。
2.心理学家自身强大的直觉可以洞察对方微妙的心理变化。
3.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生活阅历有助于心理学家更深入地了解人性,共情也会发挥作用。人性有很多优点和缺点。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学研究正常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活动;发展心理学研究正常人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活动;变态心理学研究不正常人的心理活动。这些是要遵守的规则。咨询技巧和心理诊断是几代心理学家对心理活动规律的总结,各种取向的咨询技巧是百年来全世界心理学家的结晶。所谓洞察人心,并不是心理咨询师厉害,而是每一个来访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过程都会留下痕迹,心理咨询师只是循着痕迹看到他言行背后的本质。
第一,我不是高手;
第二,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
但是最近一直在自学心理学相关的课程,因为我发现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首先,通过学习,我知道心理学研究的是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思维模式,从而产生情感,达到关系的层面。即:行为-思维-情感-关系。
然后,你会通过大量的学习和案例来总结你的经验,让你通过他对一个事件的反应来推断他的思维模式。根据他的思维模式,推断出他对这种思维模式的情绪反应,是他经历了什么时间,会对他的各种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辅导员是不会给你具体建议的。他的主要内容是倾听,然后通过提问引导你正视自己的内心。
高手也需要大量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很多情况下知识没有对错,只是因为使用范围的不同导致了差异。就是“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总结了很多策划和实践经验。观察和思考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和本质。
学习最基本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准确无误
判断社会和个人的行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的本质。
根据人的喜好和倾向做出相应的动作,比如说话、动作、眼神,观察人的反应,做出判断,匹配应该做的知识。
简单来说,我有心理学知识,通过一系列行为测试来分析人的反应。做出判断,然后反馈。
通常我们会通过以下方式了解人的潜意识部分:
第一,获得了大量的咨询经验。人的潜意识也是有迹可循的。无意识的动作和语言都隐含着一些信息。NLP的技术前身是通过大师的咨询模式,找出重现的语言模式,开发出一套可重现的咨询技术。
其次,进行逻辑分析。在咨询中,我们倾向于屏蔽讲述者所说的判断性语言,更多地关注发生了什么。事实和判断往往相差很大。从事实和现象出发,关注对方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对方的所思所想,才更有价值理解一个人。
第三,直观感受的获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语言。人类可以不用语言交流。所以,直观感受也是一种信息交流的方式。只是我们需要做一些恢复性的训练,这样才能判断是我们所想的,还是我们的身体直观感受到的。
谢谢提问!
首先,孩子不是鱼,知道鱼的快乐?我不是大师,也不敢替他瞎说!
其次,以我近30年的临床经验和10年培训埃里克森催眠的经验来看,有时候不一定是“大师”知道人心,而是“大师”这个头衔催眠了易受暗示的来访者。或许这也是心理学有趣的地方。你怎么想呢?
再来一次,所谓:不想当大师的你们不是好提问者,可以认为大师要指明的不是普通人!
祝爱思考的你:我思故我在!常想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