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汽车冲击远大于丰田?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日前,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ss)在Linkedin上发帖评论苹果造车传闻,称现金充裕的科技巨头进入汽车行业,给大众汽车带来的挑战甚至超过了丰田等传统竞争对手。

自从2014苹果无人车项目“泰坦计划”萌芽以来,人们对苹果汽车的想象和期待就一直存在,这就是苹果的魅力所在。

但由于进展缓慢,苹果汽车在很多人心中只是“若隐若现”。直到最近媒体开始密集报道苹果汽车回归,再次激起千层浪:这个曾经改变手机市场传统格局的巨头,真的会在蓬勃发展的智能汽车市场掀起又一场海啸吗?

据《经济日报》援引中国台湾省供应链消息,苹果首款电动汽车Apple?Car将于明年9月亮相,至少提前两年,台湾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将在明年第二季度为苹果垫付。准备发布Car。报道还透露,苹果一直在加州进行秘密路测,包括至少几十台原型机Apple?汽车.

据悉,苹果战略的核心是自主研发的突破性“Monocell”电池设计,更经济、更安全,并带来更长的续航里程。虽然苹果没有对其计划或未来产品发表评论,但这次苹果?汽车似乎真的要来了。

那些年若即若离的苹果汽车

事实上,苹果对汽车市场垂涎已久。早在2007年,乔布斯就与时任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的马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会面,讨论一款名为“iCar”的产品;2010和汽车设计师布莱恩·汤普森密谈,把后座的同事都请了出来。但是直到乔布斯去世,他也没有实现一款让他满意的产品。

直到2013年,苹果才发布了“iOS?在?那个?Car”项目,即“Carplay”车载智能操作系统,次年启动了著名的“泰坦计划”。泰坦).

“泰坦计划”旨在设计一种电动小型货车,而不是今天的乘用车。苹果CEO蒂姆·库克(Tim Cook)给了这个计划一个非常高的规格:可以从其他项目中雇人,人数可以超过1000人。这也是苹果首次明确表示要打造整车。苹果的目标是打造一款能像iPhone一样颠覆时代的汽车产品。

很快,所谓的苹果汽车专利,如静音电动门、无方向盘和油门设计的内饰、ar显示屏、激光雷达传感器和球形车轮,激励了无数人。苹果还租用了距离总部仅1公里的大量设施,并被市政府批准建设“汽车工作区”和“维修车库”。

2015年,苹果注册了三个域名:apple.car、apple.cars、apple.auto这似乎预示着无数人都在思考的苹果汽车终于要上线了。

然而,事实很快就给翘首以盼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2016年,苹果汽车制造负责人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sky)退出该项目,由另一位退休高管鲍勃·曼斯菲尔德(bob mansfield)接手。此后,苹果干脆放弃了造车计划,开始专注于智能软件部分。

2017库克表示:“我们专注于自动驾驶系统,这是核心技术,我们将其视为所有AI项目之母。”同年,苹果获得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的路测许可,开始测试基于雷克萨斯RX450h改装的无人驾驶汽车。这似乎宣告了泰坦计划的失败。

若即若离的苹果汽车,激情过后似乎只留下一地鸡毛,但很多人还是对苹果汽车抱有很高的期望。我相信苹果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然后再次一鸣惊人。而苹果对造车的暧昧态度,让更多人坚信苹果?车没离开过。

2020年,特斯拉的股价将与齐飞的猎鹰火箭旗鼓相当,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也将随之崛起,让无数科技公司羡慕不已。传统车企加速转型,互联网公司也直接或间接参与造车,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苹果汽车的期待。

苹果造车的一万种可能性

如今,随着新一轮舆论攻势的到来,又一次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的烟火。而且苹果在汽车领域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存在感,包括从特斯拉挖走了一大批“大牛”,比如特斯拉工程副总裁史蒂夫·麦克马纳斯(Steve mcmanus)、驱动系统副总裁迈克尔·施韦库奇(Michael Schweikuch)、首席汽车工程师道格·菲尔德(Doug Field)。这让马斯克嗤之以鼻。“如果你在特斯拉做不到,那就去苹果。这不是开玩笑。”

只是面对特斯拉王朝的建立,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也开始规模壮大,传统车企也有信心快速转型。苹果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

达维多定律指出,进入市场的第一代产品可以自动获得50%的份额。所以,要想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自己发明赛道。但这似乎打不过苹果。iPhone创造了智能手机的类别,AirPods创造了TWS耳机轨道,MacBook?Air开创了高端轻薄笔记本的先河...似乎没有什么是苹果想做而做不到的。虽然人们对苹果汽车有所担忧,但更多的是期待。

一些权威分析师认为,苹果最擅长业务的垂直整合,因此他们进入汽车行业的方式也将如此。苹果不能只是和其他汽车厂商合作,推出更高级版本的CarPlay。它必须有很大的控制力,包括整个平台的设计、体验和服务。换句话说,这款车将是苹果垂直整合所有级别产品(硬件、软件、设计)的又一个例子。毕竟,这种偏好深深植根于公司文化之中。

但苹果要实现汽车梦还有很多障碍。毕竟造车不像生产手机那么简单。比如:

1.汽车领域缺少一个可以兼顾产能和工艺水平的“富士康”。苹果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满足自己极高的标准,从大到工厂,小到电池。

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康也加入了新一轮造车运动。在今年的“鸿海科技日”活动上,富士康发布了电动汽车底盘和软件平台“MIH?EV开放平台”,并宣布将于2024年推出固态电池。这是否与苹果的造车有某种联系不得而知,但这家代工巨头确实在为即将到来的电气化和智能化浪潮做准备。

2.利润。特斯拉在17年通过努力实现了23%的持续盈利,而苹果在2019年的营业利润率为29.3%。为什么这家高利润的科技公司一定要进入低利润的汽车行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汽车的主要成本来自电池。如果苹果真的完成了号称“彻底降低电池成本”的“Monocell”电池的设计,无疑将为苹果再次创造奇迹增添强大的基础。

苹果最大的敌人是特斯拉。无论是电池还是自动驾驶,特斯拉在所有入行的人面前都是一座大山。而且,特斯拉并没有放慢发展的步伐,而是在加速。

相比特斯拉,苹果确实来的晚了一点,甚至比很多科技公司都晚,但苹果还是有机会的。一方面,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还是一片蓝海,机会还是很多的;另一方面,在特斯拉价格持续下降的同时,高端电动车的细分市场仍然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是符合苹果调性的重大突破;再加上苹果“标新立异”的风格,除非退出,否则还是有一万种可能。

更何况,对于市值超过2万亿美元、拥有巨额资金和R&D费用的宇宙最大科技公司来说,如果苹果在某个领域打个喷嚏,其相关竞争对手应该会有所动摇。

苹果的车快定了?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在新一代iPad?Pro和最新的iPhone?12上增加了小型激光雷达,增强ar的应用能力。而这个“小雷达”就是自动驾驶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之一。

事实上,对于苹果来说,它几乎已经具备了制造智能电动汽车的能力。无论是自动驾驶AI芯片、小型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也是越来越强大的语音助手Siri和Carplay操作系统;以及超级应用生态,苹果打磨了太久,有很强的“软硬兼施”的能力。

与特斯拉负责R&D和制造的前高级副总裁道格?菲尔德2018年8月回到苹果,负责特殊?项目?在哪里?苹果具体业务之后,苹果开始加速造车。这也被外界视为苹果最后的整合冲刺阶段。

至于这是否还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还是已经尘埃落定?相信很快会有更明确的答案。

写在最后

有人说,苹果选择此时“东山再起”,是在企业乃至行业的硬件技术创新面临新的瓶颈时寻求自我突破;也有人说,苹果只是不想放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这个大市场。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伟大的公司,只要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甚至再次创造出一个伟大的产品,那么“车”就只是一种形式。所以,重要的不是苹果造汽车,而是苹果造汽车。

再次借用大众CEO伊迪丝的话:“我们期待新的竞争对手,他们的到来将加速整个行业的变革,带来新的灵感和技术创新。”如果苹果的车会带来另一场风暴,那就让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