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下属机构
几十年来,完成了敦煌三个石窟的加固工程,以及壁画和彩塑的修复加固。同时,帮助完成或正在完成新疆、青海、甘肃、河南、宁夏、西藏、浙江等省的壁画、彩塑修复、土遗址加固工程等数十项重大文物保护维修项目。目前,科技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下达的保护科研项目有40多个。其中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1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近年来,该所与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先后完成了甘肃省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敦煌壁画计算机存储与管理系统研究”、国家科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濒危珍贵文物信息计算机存储与复制系统”、国家863项目“曙光电源工作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科技项目。上述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将为我国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文物开辟一个新的领域。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敦煌莫高窟保护国际合作项目先后与东京国立文化财产研究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GCI)、东京艺术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等国外机构合作,开展敦煌石窟保护与保存研究。65438-0993年,我院与GCI、中国文物研究所成功举办了“古丝绸之路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国家文物局委托举办的“中国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培训班”。2000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举办了“地球遗址保护培训班”。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将立足敦煌,面向全国石窟、壁画、土遗址,放眼世界,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抓住西部大开发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做出新的贡献。美术学院源于1944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学院。1950后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研究室,1984为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目前美术学院有专业人员20人,其中画家16人,雕塑家2人,装饰师2人,管理人员1人。
美术学院主要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复制,敦煌艺术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活动。是国内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壁画临摹、临摹、研究的专业机构。
美术学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拥有壁画2000余册,彩塑50余件,原洞11份,研究论文30余篇。除临摹敦煌莫高窟、玉林石窟、西千佛洞壁画外,还应邀临摹、临摹陕西张淮太子墓、义德太子墓、新疆基齐尔壁画、白城、嘉峪关壁画、敦煌魏晋墓室砖。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从1943到2000年底,敦煌壁画和彩塑在国内外展出20多次,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的敦煌艺术。
美术学院为敦煌火车站、兰州火车站创作了大型室内外壁画。为香港智联静园创作佛教壁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精髓,创作新壁画的道路上,留下了探索的足迹。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成立于1980,原为敦煌文物研究所遗书研究室,1984扩建为敦煌研究院遗书研究所,1995更名。作为敦煌研究院专门从事敦煌文献整理和研究的职能部门,主要从事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各类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包括敦煌佛教文献、敦煌社会经济文献、敦煌历史地理文献、敦煌科技史文献、敦煌文学文献、敦煌道教等宗教文献、敦煌藏经洞艺术品等。敦煌文献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根据敦煌学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研究条件,主要侧重于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的结合,敦煌文献与敦煌历史地理的结合。
敦煌研究院编辑部
敦煌研究院编辑部的主要职能是编辑、出版、发行敦煌学,策划、组稿、编辑敦煌学文集、地图集。部编《敦煌学》自1983创刊以来,不定期出版季刊和双月刊。20年来,先后出版了70余期,与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合作出版了5期增刊。该刊在我国敦煌学术界和期刊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国内外一些国家图书馆、大学、科研机构和文物部门被列为常设期刊,一些专家学者必备书桌的期刊也被列为我国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敦煌研究》先后获得甘肃省优秀社科期刊奖、一类名牌期刊奖、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奖,进入全国第一、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和“双高”期刊。
20年来,该部先后组织编辑出版了《全国敦煌学研讨会文集1983》(4卷)、《国际敦煌石窟研讨会文集1987》(2卷)、《国际敦煌学研讨会文集1990》(4卷)、《敦煌学研讨会文集1994》。他们中的许多人获得了省级和国家级出版奖。编辑部以展示学术成果、弘扬敦煌艺术为己任,敦煌研究院影像部的主要职能是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和宣传提供图片、视频等资料。该部门现有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拍摄的各类石窟摄影资料近4万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拍摄了近100个视频。
长期以来,该部承担了大量国内外敦煌石窟艺术出版物的图片摄影工作,如《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卷》、《中国美术雕塑全集卷》、《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卷)》、《中国石窟安西玉林石窟》、《中国壁画敦煌全集(10卷)》等。该部还制作了莫高窟艺术的视频专题片和敦煌莫高窟艺术的VCD光盘;除拍摄石窟文物外,该部还拍摄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的摄影作品,并结集出版。敦煌研究院的展示中心叫“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展示中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文物保护展示机构,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1992年2月开工,1994年4月竣工,同年8月21日正式开业。
该中心有一个视频工作室和三个展览区,在这里可以展示敦煌石窟艺术的精髓及其发展过程的概况。在第一展区,有八个原始复制洞穴,即敦煌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275号洞穴,西魏时期的249号和285号洞穴,隋代时期的419号洞穴,唐初时期的220号洞穴,盛唐时期的217号洞穴,元代的3号洞穴和安西玉林石窟中唐时期的25号洞穴,它们都是各个时期的杰出代表洞穴,表明,第二展区是敦煌石窟文物展,展示敦煌石窟出土的精美文物。第三展区,位于中央展厅二楼,为流动展区,可举办各类展览和特色文物。官方展出的是“西藏青铜雕刻艺术展”,展示的是藏传佛教的精美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展示中心下设文物收藏管理、展览、讲解服务、设备管理等部门,管理展示中心的日常运营和对外开放,承办敦煌研究院的各类展览和对外展示活动。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艺术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支持,敦煌藏经洞展厅是敦煌研究院展览中心所辖的专门展厅。它位于敦煌莫高窟南区北端的三清宫,毗邻著名的藏经洞(第17窟)。三清宫俗称司夏。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湖北麻城人王道士在寺侧发现了藏经洞。后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原三清宫,并在此居住。该寺是年久失修的藏经洞文物发现和被盗的重要见证。在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之际,敦煌研究院对这座寺庙进行了修复重建,将其打造成“敦煌藏经洞陈列馆”,为后人展示了藏经洞的精美文物及其发现和流散的史实。
藏经洞展厅陈列着王道士的故居,展示了藏经洞的发掘、封闭、发现、流散、被盗的史实,展示了敦煌研究院收藏的出土文献、佛经等文物真迹,展示了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和法属博物馆的帛画、纸画摹本。是敦煌莫高窟重要的游客接待场所。敦煌研究院接待部主要负责莫高窟艺术的讲解和宣传。讲师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有七种语言:汉语、英语、日语、法语、德语、韩语和俄语。外语口译员在正规外语院校受过系统的学习,能够用流利的语言进行讲解。
为了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旅游接待工作,我部的接待办法是:
首先,所有游客都由该部的讲解员带领。
第二,旅游团队购买机票后会直接联系讲解员。
第三,国内嘉宾在入口处集合,每25人为一组,派一名讲解员带队参观。
4.旅游旺季(6-10月),散客每天定时安排外语讲解(上午9: 00,下午2: 30),其他月份安排随叫随到。
五、“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和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实行游客在洞中讲解、外宾带领游览讲解的方式。敦煌研究院保卫处成立于1989年8月。主要负责敦煌研究院管辖的莫高窟、玉林石窟、西千佛洞的安全保卫和文物收藏,以及辖区内的治安管理。落实“防盗、防火、防损、防灾”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治安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文物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为敦煌研究院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1989以来,敦煌研究院保卫处连续多年被酒泉地区、敦煌市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自1994获得酒泉地区公安系统“一级达标”单位;连续多年被敦煌市公安局评为公安系统先进集体;1996荣获“全国文化文化系统安全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获得酒泉地区“无毒社区”称号;2001被敦煌市评为“消防工作先进单位”。敦煌研究院党委办公室是该院党委下属的综合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调查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院贯彻执行情况,向党委提出贯彻意见,并组织实施;掌握院内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动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检查督促各党支部落实党委决议和组织生活,积极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做好干部培养、考察和任用工作;做好党内监督,配合驻院纪检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党员干部来信来访工作;搞好我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做好共青团、妇女、统战、保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好党内文件的收发、传阅、处理和归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