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工业情况(急需~ ~知道的帮忙)

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分析

为了描述福建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选取市场份额来描述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强弱;销售增长率描述了工业竞争力的提高;销售利润率描述产业竞争力能否持续发展;区位商反映地区产业专业化程度,并与全国和东南其他四省进行比较。

1.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趋势: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市场份额约为5%,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市场份额却从2002年的6.15%下降到2003年的5.69%,与东南其他省份的持续上升形成明显反差。2003年销售增长率增速下降,低于全国平均销售增长率10.8个百分点,显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下降。2003年销售利润率达到6.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3个百分点,也高于东南其他四省,表明电子信息产业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电子信息产业2003年的区位商为1.34,表明专业化程度较高,但持续下降的趋势明显,专业化程度低于广东、上海、江苏等省。

基本结论: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性和专业化程度,但竞争力和专业化程度明显下降。

第二,石化行业。

发展趋势:福建石化行业市场份额略高于2%,在全国竞争力较弱。但2003年销售额增速明显提高,达到38.47%,在东南地区位居前列,表明石化行业竞争力有所提升。2003年销售利润率为4.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9个百分点,表明福建石化工业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区位商指数可以看出,福建石化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2003年仅为0.5,且不断下降,专业化程度远低于广东、上海、江苏等省。

基本结论:福建石化产业竞争力呈上升趋势,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竞争力总体较弱,专业化程度较低。

第三,机械行业。

发展趋势:福建机械行业市场份额仅为2%左右,在全国竞争力较低。但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1.81%上升到2.37%。销售增长率从2000年的28.89上升到2003年的465,438+0.65,438+02%,销售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东南地区前列,表明机械行业竞争力呈上升趋势。销售利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4个百分点,说明福建机械行业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区位商指数可以看出,福建省机械工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2003年仅为0.65。虽然逐年增加,但专业化程度远低于东南其他省份。

基本结论:福建机械工业竞争力呈上升趋势,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整体竞争力和专业化程度在全国较低。

基于以上对福建主导产业四个指标的分析,竞争力是最重要的指标。基于这一指标,结合其他三个指标,可以判断目前福建三大主导产业的基本情况:电子信息竞争力较强,但已呈现下行风险;石化行业和机械行业还没有竞争力,但是在提升。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在全国的竞争力,防止下滑。石化行业和机械行业同样面临着提高在全国的竞争力,做大做强的问题。

主导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分析

根据全要素生产理论,选取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和产业组织四个要素,分析了影响福建主导产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反映了现阶段整个产业的发展潜力。

第一,资金供应。

三大主导产业:福建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的4.85%上升到2003年的5.68%。其中外资增长明显,港澳台资本下降。说明福建主导产业资金供给总体良好,但对港澳台应该更有吸引力。

电子信息产业:福建港澳台资和外资在全国的份额双双下降,分别从2006年的6.63%和4.14%下降到2003年的5.79%和3.63%,反映出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对港澳台和外资的吸引力在减弱。

石化行业:闽港澳台资占全国的份额由2006年的14.16%,2003年的5438+0.99%,但外资占全国的份额由2006年的1.86%,5438+0。

机械行业:福建港澳台资和外资在全国的份额略有上升,分别从2006年的8.39%和2.65%上升到2003年的9.51%和3.90%,反映出福建机械行业对港澳台资和外资的吸引力增强。

第二,人力资源的供给。

人力资源在支持和保障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人力资源的基本供给通过以下三个指标进行分析。

指标1:各地区每65438+万人拥有不同教育水平的人口。2003年,福建省每65438+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2967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2%,在东南五省中排名倒数第一。高中和中专的教育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指标二:高校工科生比例。2003年,福建省的文盲率为29.89%,低于全国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

指标3:每万人科技人员数。2003年福建有21人,低于全国25人的水平。以上反映人力资源状况的三项指标表明,福建省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素质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与东南五省差距更大。

第三,技术层面。

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技术创新的过程,因此区域技术水平在工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选择以下三个指标分析地区技术水平。

指标1: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虽然福建省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上升,2003年达到0.72,但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

指标2:各地区三类专利申请授权量。福建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东南五省中最少,反映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的发明数量不仅远低于东南其他省份,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1%。

指标3:技术市场成交额。福建省明显低于东南其他省份,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8%。以上三项反映技术水平的指标表明,福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与东南五省的差距更为明显。

第四,产业组织的现状。

根据规模经济程度对工业组织绩效进行总体评价和分析,发现福建省大型企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和占企业单位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03年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全国13.12个百分点,占企业单位的比重低于全国0.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占工业总产值和企业数的比重从20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降到200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03年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低于全国6.17个百分点,占企业单位比重低于全国2.91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来看,福建工业规模低于全国水平,规模经济性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除了资金供给较好,福建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产业组织规模都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可比指标上与东南其他省份的差距更为明显。2001至2003年,福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由此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2001-2003年,资本是支撑福建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被严重削弱,要素供给呈现出非均衡、畸形发展的态势。主要依靠单一要素支撑,福建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面临较大风险。制约福建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素质差、技术水平低和产业组织效率低。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福建的工业发展潜力已经严重不足。

基于产业结构理论和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理论,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资本是支撑福建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其他要素被严重弱化,要素供给呈现非均衡、畸形发展;由于主要依靠单一要素支撑,福建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面临较大风险;福建主导产业竞争力普遍较弱,产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制约工业发展后劲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素质低、技术水平低、规模经济弱。上述情况已经影响到福建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趋势,必须尽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