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勋的一生。

1982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本科毕业,1986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研究生学习,1989硕士毕业。同年留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工程结构研究所工作。

2013、15年4月起不再担任中冶研究总院领导职务。

长期从事预应力结构的研究、设计、技术推广和工程应用,熟悉国内外预应力结构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本专业领域,他知识面广,造诣深,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是国内同行业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1997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建筑研究院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师。曾在多个全国性学会、协会担任重要职务,曾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预应力技术应用四十周年文集》副主编;《建筑改造维修加固新技术》编辑委员会;《世纪之交的预应力新技术》编委近年来在国家级刊物和学术专著上发表论文16篇,担任国家标准、法规主编或主编5部。

十多年来,他一直工作在科研生产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他带领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结合工程需要,圆满完成了预应力结构领域的多项综合性研究课题,解决了许多重大工程实际问题。主持的项目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部级重大科技项目、机构基金项目等,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在已完成的9项科研项目中,有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第一负责人主持研发的“小吨位SGK- 230双缸开口千斤顶”获2000年国家冶金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和国家经贸委国家新产品奖。该成果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通孔式千斤顶的替代和补充设备,千斤顶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显著提高,主要用于单根预应力筋的张拉和超长预应力筋的中间张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00年,冶金部重点项目“大跨度预应力平板力学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技一等奖。该技术与无梁楼盖相结合,可增加建筑面积20%以上,在大中城市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0年主持完成山东省重点项目“预应力超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新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是结合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工程超长大跨重载预应力结构提出的,成功解决了36 × 5m跨连续梁的设计和施工难题,具有多项综合性的设计和施工新技术。今年主持了“预应力张弦梁体系试验研究”项目。该技术将预应力应用于钢结构,获得美观、经济、实用的屋面结构体系,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李培勋同志常说,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技术发展永无止境。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保持竞争力。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他十分重视新技术的开发,近年来共申请了10项国家专利。其中,“自动开合钢筋工具锚”和“液压开启锚锁”两项专利应用于小吨位SGK-230双缸开口千斤顶,突破传统单缸穿心千斤顶模式,工作效率提高一倍以上,使无粘结预应力超长张拉成为现实。“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整体叠合板”和“叠合预应力混凝土楼板”两项专利,独特地提出了聚苯乙烯块用钢丝网编织并埋入混凝土楼板中,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混凝土密肋壁板。在板厚一定的情况下,可减轻板重30%-40%,从而显著提高板跨度,降低地震荷载。李培勋还主持和参与了两个新课题的研究。其中,“现浇预应力组合楼板”被列为北京市重点课题;“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研究”被列为中冶集团重点科技项目。

李培勋同志在力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十分注重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在工程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应用先进技术解决重大工程问题,将预应力结构的研究、设计、技术推广和工程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他主持完成了36项预应力工程设计和施工项目。1994年担任国家重点工程“95世妇会中心”预应力工程设计施工负责人,荣获北京市结构“长城杯”;1996年任国家重点工程“首都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设计施工负责人。工程中采用了变角度张拉新技术,成功解决了楼板和墙体中预应力筋的搭接张拉问题。该工程荣获1997北京市“长城杯”和2000年中国“鲁班奖”。65438-0998担任山东国际会展中心预应力工程设计施工负责人,并结合本工程主持科研项目“预应力超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新技术研究”。该工程首次采用梁侧张拉、穿束钢筋等新技术,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确定超长结构温度场。据此,采取了相应的预应力钢筋布置和张拉顺序,使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取得了圆满成功。李培勋同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为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带领下,公司预应力技术的研究、设计和工程承包发展迅速。从最初不到654.38+000万元的预应力工程年产值,到现在的年产值已经达到7000万元,共完成预应力工程320个,总产值3.5亿元。使叶静公司成为中国预应力工程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