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的人口

粮食作物生产一直是该县农业生产的主体。水稻是主要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其次是小麦、红薯、大豆、大麦、杂豆等。

广德以盛产皖南大米而闻名,常年正常,粮食自给有余。但是,在建国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粮食生产一直上不去。据统计。民国二十二年(1933),全县粮食产量为41536438+00000斤。次年发生旱灾,粮食产量锐减,仅为上年的26.7%。建国前几年,粮食产量只有5000万公斤左右。到1949,全县耕地460168亩,农业人口203442人。粮食产量不足5000万公斤,平均每个农业人口234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生产有所发展。1950到1953这四年是粮食生产的恢复期,年均增长4.9%。

1952年,由于重视水利,春播水稻51000亩,提出了“不留一亩白水田”的口号,首次提出了病虫害防治,建立了及时报告制度。全年粮食产量77500吨,比1949增长55%,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

50年代中期,是全县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1954年,全县掀起了开荒种植的高潮。截至9月底,* * *已复垦土地136950亩,种植晚秋作物152740亩。加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05900吨。双季稻试种始于1955。首先选择光、热、水、气条件较好的高湖乡和平社区、东山乡东升社区、双柏农村劳动社区进行双季稻补种,均实现大面积丰收。早稻年均产量138.5公斤,高产300公斤以上,连作晚稻亩产200公斤以上。今年7月中旬,发生了旱灾,双季早稻解决了粮食短缺。社员们把双季稻称为“救命稻”。

195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10000吨,比上年增长4.8%,是1949的两倍多。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58年开始的“* * *生产风”“浮夸风”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下降。1958减少耕地6338亩。1960年,耕地抛荒面积达到94966亩,占水田的21.5%。当年粮食播种面积763045亩,总产量50800吨,产量仅66.5公斤,略高于1949的生产水平。

从65438年到0962年的5年间,粮食年产量徘徊在5万吨左右,比50年代中期大幅下降。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以农垦58为主的水稻良种的推广,粮食生产呈现发展趋势。1965和1966的产量都接近65438+万吨。

“文革”初期,农业生产发展缓慢。70年代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1971年双季稻超过20万亩。1974达到288240亩,是双季稻种植最多的一年,平均亩产246.5公斤。全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5.7万吨,首次突破15万吨大关。1978年,该县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仍取得88200吨的丰收。

20世纪80年代,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实行了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该县出现了许多粮食生产专业户,每户年产粮食2.5万公斤。

1982期间,从午粮到“四稻”,各季产量均有所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71万吨,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476公斤,创历史新高。1983和1984年,虽然全县连续发生两次特大洪水,但粮食产量仍达到常年水平,分别为134200吨和1545438+0000吨。1987年粮食总产量173800吨,农业人口人均粮食413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365.8%和176.5%。

2012年新增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85家。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3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新增农业“三品”认证5项。洞庭高枫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林下经济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4.5万亩和1.7万亩。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生猪标准化示范县”、“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十佳县”。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广德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有造纸(自制纸张)、缫丝、竹木加工等行业。

明朝万历年间,村民们已经陆续采煤。清朝康熙年间,数万人聚集在山上挖煤。因为朝野对开采和禁止的争议,煤矿开采时断时续。明清时期,造纸、缫丝等行业都曾兴盛一时。之后都被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的兵灾所毁。清末,随着移民的涌入,手工业生产慢慢恢复。同治末年,商人吴在周城创办织布机作坊,有木机120台。

光绪三年(1877),太原纸坊在南翔山区开办。芯纸年产量为330吨。光绪三十三年(1907),官督商办的广益煤矿公司在独山朱令洞和梁家山建窑。

12 (1923)年,富商赵少成发起成立光明电器有限公司,购买外国制造的柴油机和DC发电机发电。

到民国25年(1936),全国共有采煤、纺织、电力等厂矿10多家,食品、酿酒、造纸、粮油加工、印刷、建材、制陶、竹器、铁器等手工作坊约800家。那一年,全县仅造纸厂就有1100多个纸槽,工人3000多人,年产国产纸20万吨。次年,抗战初期,县内大大小小的工厂、作坊都被日军侵略摧毁。从那以后,恢复变得很困难。

1949年4月广德解放时,全县只有104个手工作坊,多为食品、酿造、缝纫、粮油加工、造纸、竹铁工具等家庭作坊,设备极其简陋。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378.8万元(1980不变价,下同)。

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工厂——广德县城关米厂。

1952年,黄宗良、许等手工业者在全县率先组建了两个铁业生产合作社,并于年底合并组建了黎明铁业生产合作社。

1953年,董新泰和鹤峰改制为公私合营的广丰第一酒厂和广丰第二酒厂。年全县124家工业企业中,现代工业2家,手工业作坊122家。国有1,公私合营2,合作营13,其余为民营。

到1956年底,全县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全县有国营企业3个,合作营41个,公私合营4个。那一年,全县工业总产值706.29万元。

1958,全县掀起工业大热潮。为了完成年产4.6万吨生铁的任务,成立了县冶金工业指挥部,“全民办钢”。全县建了300多座“小高炉”。同时开了独山等7个煤矿,从县城等地动员了2万多人,开展夺煤大会。当年全县有工业企业607家,从业人员33886人。由于“左”的思想指导,违背了客观规律,最终得不偿失。

1961年,在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时,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压缩、精简、下放,充实农业生产一线,到年底,全县工业企业减少到55家,职工8136人。

“文革”时期,虽然建立了化肥、采矿、建材等工业企业,但生产发展缓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生产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城镇、乡村、联户和个体工业。

1987年末,全县共有工业企业550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7家,县属集体企业26家,乡(镇)、村办企业545家,合资、个体经营企业4909家。从事工业生产的有4.56万人,煤炭、造纸、建材、机械、纺织、食品、化工、医药、电子等工业门类有10多个。工业总产值1511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

2012 * * *为207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20.2亿元。开通全省首个县级就业电视频道,帮助企业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全年,* * *为企业输送员工1.03万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完成工业投资70.5亿元,增长15.7%;新增工业企业31家,发展到18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2亿元,增长18.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制造和信息电子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完成产值30.2亿元,增长53.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产品25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6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授予专利821项。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关停并转煤矿、非煤矿山、小化工企业等78家。,实现煤矿和粘土砖企业全面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