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写作要求的教育价值
我国历次语文教学大纲,包括1956的高中文学教学大纲,都没有提出阅读不写作的要求。高中生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实用文体。在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选修课《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中提出:“尝试诗歌与散文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经验。”“注意观察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小说、剧本创作,相互交流。”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突破之一,其教育价值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以往教学大纲“教学目的”的最基本目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提出“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文”,这显然对语文的使用提出了比过去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到“正确、熟练、有效”的使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包括一般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现代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话语生产”。文学语篇不仅不同于语法意义上的“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语篇和日常语篇。一般来说,它不是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而是作为一种描述、表达和象征的符号系统。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语言术语的变形和偏离来反映外部世界,表达主体的感情。文学话语是创造性的。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作家或同一作家的语用是千变万化的,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文学创作不仅以话语为基础,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体系,这是通过创造性的话语体系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1】可见,让学生尝试这种“特殊的话语生产”的价值与一般的文章写作训练有很大不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的语言多强调严密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语言规范、概念清晰、推理清楚,显得简单朴素;而文学话语则追求高度的纯粹性和简洁性,更注重形象化和感染力,更注重艺术性、技巧性和个人风格,在不同的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使有限的话语包含无限的‘意蕴’。经过多次阅读和欣赏,学生已经了解了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和魅力,但这还停留在“知道”的阶段;只有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尝试,才能有意识地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所学,达到“知”与“用”的结合,从而提高自己更有效地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意象是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创作主要靠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基础的,它永远是生动的。创作者在观察和体验生活时,需要生动地把握客观事物。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创作者借助形象思维的能力,在脑海中再现原有的生活素材,经过比较、选择、概括、综合,再铸造成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形象思维可以把分散的东西形象地集中起来,把隐藏的东西形象地突出来,甚至可以创造出生活中从未见过的东西。当然,形象思维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专利。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也需要形象思维,但主要靠文字描述;一般文章的写作有时会用到形象思维,但并没有把形象思维作为贯穿文学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学生在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的实践中得到训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效果会更高。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意义不仅在于学好、用好语文,而且在于创造思维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现代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科技发展史上的许多事实已经证实,在人类优秀的思维智能结构中,形象思维方式和抽象思维方式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人们进行丰富生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优势,对人们做出伟大的科学贡献具有重要意义,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尝试文学创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所必需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感能力。
文艺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和文字创造的可感的文学形象上,文学欣赏首先要感受文学形象。没有充分的感受,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美感,也就无法从文学特质的实践体验中获得深刻的理解。因此,要提高文艺鉴赏水平,首先要在鉴赏实践中注重对文学形象的感受,逐步培养敏锐准确的审美感受能力。金凯成先生指出:“提高感受能力要靠反复训练,基本没有立竿见影的招数。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有一些有效的方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自己做一点艺术创作。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以下三点:(1)懂得‘门道’...(2)懂得“酸甜苦辣”...③举一反三……”[2]这里金先生说的是一般的艺术鉴赏,特别是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文艺鉴赏。
对于文学欣赏来说,如果不知道“门道”,就找不到欣赏的方法,抓不住欣赏的思路,更难以感受到整个艺术的美,只能“外行看热闹”。但艺术中有一些“门道”,只能理解不能表达,只能自己去摸索和体会。做一点文学创作,可以缩短探索之旅,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从而达到文学鉴赏中的“行家知门道”。金先生认为,美和美感是多样的,一种是人的创造力的表现,另一种是人对这种创造力的惊奇和欣赏。了解艺术创作的喜怒哀乐,已经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的辛酸,只有创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因此,学生有了文学创作的亲身体验,有助于在文学欣赏中感受作品的艺术创造力,即使失败的创作实践也有助于加深感受。否则欣赏者的美感会大打折扣。各种艺术创作都渗透着艺术辩证法。如果你对一门艺术有很深的理解和感受,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从一点到一般。比如学生尝试创作一点诗歌,不仅有助于感受诗歌的“门道”和“苦”,还有助于感受散文、小说、剧本的美感,甚至有助于感受其他艺术门类的美感。
第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和个性发展。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多样化和个性化是孕育创造力的土壤。创造包括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文学创造属于艺术创造。就像我们不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一样,我们也不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作家。然而,我们仍然必须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因为,“不是每一个语文课堂都能发现和培养作家,但不是每一个课堂都没有含苞待放的未来小说家和戏剧家。”【3】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九种智能,这九种智能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及其潜力,只有在适当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发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指出:让学生“在语文的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了解自己学习语文的潜力和倾向,有可能的话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那些有写作潜质的学生,需要教育者去发现,也需要在语文的应用中认识自己。他们的文学创作潜力和倾向也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得到开发。让学生尝试文学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现人才的机会,也为他们在这个领域挖掘和发展自己的潜力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化的发展,并指出“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审美能力既包括审美感知能力,也包括审美创造能力。过去只重视文艺欣赏,不提文艺创作,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不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应排斥文学创作的素养,热爱文学创作是文学素养的更高表现。与一般文章的写作训练相比,文学创作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人格。因此,让学生尝试文学创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均衡、个性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少数有特色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有利于普通学生语文基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让学生尝试文学创作的教育价值不仅限于以上,而只是主要方面。对此,有人有各种疑惑。比如语文教育不是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会不会误入歧途?高中生课业繁重,哪有闲暇从事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对高中生来说很难。能起作用吗?等一下。笔者认为语文教育不等于文学教育,但语文教育必须包含文学教育。让学生在高中而不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尝试文学创作;是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是“努力”创造而不是苛求太多;就是“展示成果”“互相交流”,不一定达到发表的程度。所以这种“尝试”要大胆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