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因泰克公司的企业目标

基因泰克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研发计划,将推出五种抗肿瘤药物和五种免疫产品。计划在2010前进入人体试验阶段,预计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抗肿瘤药物制药公司。Avastin的FDA批准和市场表现极大地鼓舞了基因泰克的士气。

为了实现成为全球最大的癌症药物制药公司的目标,基因泰克停止了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Nutroppin Deptot的研究,专注于阿瓦斯丁等癌症药物的研发。基因泰克是最早成立的生物技术制药企业,也是最早开发生物技术药物的企业。这个生物医药行业的新贵深知创新平衡的黄金法则:一方面是科学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娴熟的商业技巧。

30年前,29岁的风险投资家罗伯特·斯旺森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他找到了生物化学家赫伯特·博耶,并告诉他,如果将他在细胞重组技术方面的发现商业化,赫伯特将成为最富有的科学家之一。

1976全球企业界还没有发明“生物技术公司”这个词,罗伯特对这个想法的热情令人费解。经过反复游说,赫伯特最终同意了这一提议,美国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公司Genentech Inc诞生了。

赫伯特没想到,他的余生将与基因公司联系在一起。作为科学家,他为1990坐到了副总裁的位置,然后成为了公司的董事。在此期间,基因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赫伯特退休那年,瑞士罗氏收购了基因泰克56%的股份,成为控股方。基因公司不负众望,成为那些苦苦挣扎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的灯塔。去年年中,基因泰克不仅以950亿美元的市值超越安进,还将世界第五大制药公司默克甩在身后。

生物技术被投资人戏称为“下一轮互联网泡沫”的时代似乎真的已经过去了。基因公司的“赚钱”能力让同事们惊叹不已:去年基因公司利润增长47.8%,高于安进的27.2%。同时,在其利润率36.3%的反差下,财富500强中有15家医药公司。

基因公司的创新秘密似乎很简单:尊重科学的力量,并使用成熟的商业技能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们的R&D利益。许多制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都会羡慕乔·麦克兰德的办公室。从他的落地窗望出去,旧金山海岸线迷人的景色一览无余。然而,基因泰克负责业务发展的副总裁坚持认为,基因泰克最好的办公室是属于科学家的,相比之下,他的“海景房”只是沧海一粟。

基因公司希望成为科学家的理想世界。进入一家基因公司R&D部门的领地,更像是进入了一个没有尽头的校园。西海岸的休闲和生物技术公司的自由在这里融合。员工可以随意享受地下商场、汽车服务和周五的社交活动。他们还有健康福利和股票期权。

赫伯特时代建立的公司传统至今未变:科学在基因公司内部被赋予了极其崇高的地位,以支持R&D为王的公司战略。

一些顶尖科学家在基因公司享受特殊待遇:工资和副总裁一样高,但不用承担任何管理职能。为了让科学家在专业领域真正做到最好,公司允许他们花大量时间在非公司项目上。这使得基因泰克的科学家们在分子肿瘤学、免疫学和组织生长与修复方面取得的成就令所有其他制药巨头羡慕不已。

在业内,基因公司对科学家的坚定支持也是出了名的——明星药物阿瓦斯丁就是一个例子。2002年,阿瓦斯丁在一项晚期乳腺癌测试中失败,导致该公司股票暴跌。然而,基因泰克的科学家们坚信科学试验的结果:结肠癌药物阿瓦斯丁确实能起到治疗乳腺癌的作用,问题出在临床设计上。在这个关键时刻,公司管理层站在了科学家一边。他们重新设计了临床试验,终于成功了。事实上,阿瓦斯丁作为一种结肠癌药物,在2004年获得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之前,花了15年的时间进行研发。阿瓦斯丁的创新在于切断肿瘤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肿瘤缩小。这种别出心裁的发展视角和反复实验,给了基因公司足够的信心。

癌症是基因公司花费大量金钱和人力去探索的领域——不仅因为它是人类最难攻克的疾病,还因为它可观的盈利前景,完全可以弥补漫长的投资周期。今年第二季度,阿瓦斯丁刚刚实现了4.53亿美元的单季销售额。

从最初的抗结肠癌药物,到后来的乳腺癌明星治疗,阿瓦斯丁的衍生利润相当惊人。去年3月,基因泰克公司宣布,阿瓦斯丁还可以将肺癌患者的寿命延长两个月。不久,阿瓦斯丁被舆论称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药物。

与此同时,基于低剂量阿瓦斯丁的原理,科学家们开发了另一种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药物Lucentis,并于今年年初上市。分析师预测,今年Lucentis的年销售额将达到11亿美元。

明星药物的长期影响不是偶然的运气。基因泰克首席财务官Lou Lavigne曾这样总结基因泰克的R&D投资策略:“这不是你在R&D花了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取决于你怎么花,把钱集中在哪里。钱要花在刀刃上。”-别忘了,在基因公司,科学家可以自由地进行非公司项目的研究,这其实是药物潜在功能最坚实的基础。

将核心药物确定为投资重点似乎很有效:除了阿瓦斯丁,基因公司的另外两个明星药物:治疗哮喘的Xolair和治疗牛皮藓的Raptiva同年获批上市。这些药物与阿瓦斯丁一起,将极大地推动公司未来几年的利润增长。新的研发还在继续。2005年,基因公司* * *有30个新药在临床试验,其中25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毕竟,该公司是一个盈利组织,纯粹的R&D能力并不是最终的吸引力。事实上,对于基因公司来说,R&D成果大有用处:可以交换市场和渠道,还可以吸引强大的R&D合作伙伴,把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里。

安进曾以独立于任何大型传统制药公司而自豪。它通过产品线的多样化和一系列并购获得了第一的位置。但被基因公司市值赶超的事实说明,自主开发未必是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的金科玉律。如何利用传统医药巨头为自己的发展铺路,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

长期以来,它巧妙地控制了与大股东罗氏的平衡,不仅避免了被罗氏控制,而且始终将自己置于罗氏稳健的资金支持之下。

事实上,罗氏一直在支持基因泰克度过漫长的研发期,同时也负责其产品的海外销售和市场推广。其合作模式可以概括为:前者以R&D的优势换取后者的资金支持和销售网络。但实际上,与罗氏的关系只是基因公司与传统药企的合作模式之一。其与诺华的合作,展现了另一种生存智慧:时刻关注和吸收其他科学家研发成果的精华,在其新药上市之前,成功阻止同类药物上市。

65438-0986年,台湾生物学家张子文在哈佛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与妻子唐南山创办了Tanox公司。他们希望找到一种抗体,可以治疗食物过敏引起的哮喘。超过654.38+0.5万美国人对食物过敏,这种过敏引起的炎症随时会致人死亡。Tanox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创造了一系列抗体,其中TNX-901会危及基因公司相应的哮喘药物Xolair。

像许多有前途的年轻科学家一样,由于缺乏资金,张无法将他的研究成果商业化。幸运的是,唐南山成功获得了瑞士汽巴嘉积公司的投资,后者于1996与山德士公司合并成为诺华公司。

但几年后,得到消息的基因公司公布了同领域抗体项目的研究成果。Tanox看到了威胁,并以窃取研究成果为由将其告上法庭。然而,法院从未做出对Tanox有利的判决。Tanox试图化被动为主动,以自己的实验结果为条件与Genesis和Novartis谈判。

最后三方达成一致。投资了Tanox的诺华,似乎更信任基因公司的研究成果。基因泰克领导合作联盟的研发,而诺华和基因泰克领导药物的临床试验、制造和销售。Tanox将自己的研究专利转让给联盟,联盟选择最有前景的抗体研发药物,Tanox可以分享药物销售的收入。

合作联盟最终选择了基因公司的抗体,TNX-901仅作为候选抗体。不服气的张子文开始自主研发基于TNX-901的抗过敏药物。1999年,基因泰克和诺华联合将Tanox告上法庭。

双方在法庭上辩论的焦点是,Tanox认为三方合同并没有限制Tanox单独进行相同目的的研究,而基因泰克和诺华则坚持抗体利用的所有权利都应属于合作实体,不管合作实体是否真的开始使用。

正义之争似乎只能继续延伸到法庭之外——已经花费了7500万美元的Tanox,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高昂的诉讼费用,决定收手。基因公司再次成为最后的赢家。Xolair于2003年获准上市,成为当年公司的销售明星。

事实上,基因泰克的R&D实力当然是诺华支持的基础,但如果没有成熟的商业技能和商业策略,基因泰克永远不会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