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热SOD的发明之旅
1938年,Mann等人首次从小牛血中分离出一种蓝绿色蛋白。
在1953中,一些科学家从马丹分离出类似的蛋白质,但当时他们没有发现这种蛋白质的生理活性。
直到1968年,美国人麦考德在弗里多维奇的指导下,从牛血红细胞中提取了一种叫做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物质——SOD细胞。
在随后几十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SOD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活性酶,但这种物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其活性也会降低。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人体内的自由基数量就会增加,其破坏性也会增加。这种自由基刚刚被证明是导致人类疾病和衰老的根本元凶。
SOD的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人类找到了解决衰老和疾病的真正钥匙。
就在人类为这个谜团欢呼雀跃的时候,高含量SOD活性的提取和保持技术难题成为困扰人类应用SOD的瓶颈。几十年来,SOD只限于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因为总数有限,就算你有钱,也不一定有机会享受。
但SOD相当娇气,具有难提取、难保存、难吸收三大特点。这三个问题困扰了世界近40年,直到今天,SOD仍然是一个高精尖的生物科学课题。SOD的提取工艺极其复杂,产量极其有限,因此相关产品极其稀少,价格昂贵。
目前世界上开发的SOD大多是从动物血液中提取的,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由于动物SOD的排他性、常温保存的困难性、艾滋病等血液病毒的交叉感染等潜在危险,国际卫生组织一直呼吁立即停止使用动物SOD。
在欧美上流社会,SOD保健品以其卓越的功效、稀缺的产量和昂贵的价格成为顶级奢侈品的代名词,受到高端用户的青睐。
耐热草皮诞生了
2003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董志扬和何永志开始研究“耐高温SOD酶”项目。科技部在“十五”和“十一五”分别设立了“863”重大专项,推动“耐热SOD酶”的研究和应用,并明确要求“耐热SOD酶”产业化。
在科技部“863”重大项目的支持下,2008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董志扬和何永志经过几年的艰苦研究,获得了“耐热SOD酶”的发明专利。
该专利技术培育的中科SOD活化酶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耐高温、耐酸碱、耐酶解、高活性的耐热SOD。目前已完成医用功能验证,具有靶向抑菌、清除自由基、修复细胞损伤、激活免疫、抗衰老、消除炎症、保护修复皮肤和黏膜屏障等多种功能。,这与百年来生物领域专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应用预测基本一致。
与传统工艺提取的SOD相比,中科专利技术生产的中科SOD活力酶具有以下特点:
安全性高:生物酵母提取,无血液病毒和交叉感染风险;
耐热性强:90℃120分钟酶活几乎没有损失,100℃60分钟酶活保持在90%以上;
稳定性高:酶活性在pH 4.0-11.0范围内稳定,室温保存两年,酶活性保持在95%以上;
低分子量:易于吸收。
只有这样的SOD才能保持活性,只有有活性的SOD才能真正实现人类长寿的目的。
中科SOD活力酶——“科技让长寿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