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前沿阵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广东改革开放的30年,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快速发展、人民富裕健康、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30年。

广东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成功实践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广东以解放思想为指导,全面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干部、华侨等政策,按照中央和邓小平的思路,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充分发挥广东的地缘优势,建立经济特区,进行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体制改革;

在城市,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开始了。

1.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肃清“左”的思想影响,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1978年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广东领导大胆向中央建议,广东开放要放权。

广东改革开放和建立经济特区初期,广东省委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开放”的主题,要求各地充分利用中央给予广东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2.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赞同并支持广东省的创造性建议,决定发挥广东毗邻港澳、侨乡的优势,使广东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

同年7月,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扩大地方管理权限,在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出口特区进行试点。历史性的中央50号文件[1979]拉开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序幕,吹响了广东的进军号。

3.成功建立经济特区。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同意广东设立出口加工区试点的设想,命名为“特区”,殷切希望广东“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5月,中央政府接受广东的建议,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含义更加丰富。

广东经济特区成立以来,认真履行中央赋予的特殊历史使命,奋战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敢于冒险,大胆实践探索,努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

短短几年间,边境城镇和贫瘠的海滩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和高楼林立的新工业区。

4、全面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下半年,海南惠阳、湛江等地的一些山区和贫困地区的生产队开始秘密地、自发地实行生产定额。

两三年就在全省开了。同时,调整全省农业发展政策,改变农村“以粮为纲”、“以农为唯一”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扩展数据

辉煌成就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06亿元,占2002年的1/9,增加到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4080美元。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59.8亿元,年均增长14.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80亿元,年均增长19.3%,保持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升级和适度从重的趋势明显。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02年的470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7万亿元,电子信息和家电产业升级加快。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39∶61,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从6344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6543.8+0746亿元,年均增长3.8%。

自主创新成效突出。创新型广东建设取得良好进展,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45.8%提高到2007年的50%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自2005年起跃居全国首位。

文化大省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危房改造,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素质教育得到有效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断完善。卫生和体育等事业取得丰硕成果。和谐广东和法治社会建设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