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没有美国芯片怎么办?
4月17日,因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的激活拒绝令,中兴通讯宣布临时停牌。在暂停的前一天,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公司将被禁止在未来7年内向中兴出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
根据CICC的研究报告,中兴通讯目前的备件库存为1-2月。如果1-2月未再次达成和解,其通讯设备和手机的正常生产和销售将受到影响。据报道,中兴通讯占有中国近30%的电信设备市场。这对中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国内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6010亿美元,为我国最大进口商品,集成电路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
中兴被美国制裁的背景是3月23日开始的中美贸易战,中兴此时的困境也引发了投资者的广泛讨论。一些投资者表示,未来将加大对底层芯片的投入和研究,而其他VC投资者对此持谨慎态度。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个好的芯片公司产生?对于投资者来说,过去是否忽略了技术创新的投资机会?VC适合做芯片投资吗?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本发展芯片产业?
最近两天,我的朋友圈充斥着如何看待芯片和底层创新的各种论调。我认为我们需要回到商业的本质。10年前我们内部基金的策略是不看所谓原创的底层技术创新,今天大胆提出要非常积极的关注底层技术创新。为什么?
让我们回顾一下每一次科技创新成功的要素。从PC、移动互联网到今天的人工智能,每一代科技公司都面临着一定的窗口期。这个窗口期为科技公司建立的真正壁垒是生态和整个市场。领先企业可以利用窗口期建立巨大的技术壁垒。
过去,中国用市场换技术,但我们错过了70年代的芯片发展和90年代的PC发展。2000年,我们只赶上了互联网模式创新的窗口期。
但今天,中国有机会利用市场创造技术,因为这个时机是正确的。我们的人才和资本有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创造原创技术,依托中国强大的市场规模。
2004年,我们投资了微型半导体。现在创始人70岁了,在做半导体方面的设备。从2004年到现在已经14年了,刚刚浮出水面。只有在媒体上才能看到中国人是如何顶住各种压力回国的故事。
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人才,但是很少。我刚才讲的是半导体的核心。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美国停止了投资,中国也没有。不过,我觉得以后还是有机会的。中国的电影流片(试产)成本是美国的一半。我不知道1-2电影流能有多少企业成功,但我觉得很多机会会留给中国。
我来自深圳。最近中兴事件中,人们关注的可能更多的是深圳。这件事对创投界有什么启示?我觉得创投机构更需要关注和投资真正核心原创的东西,因为核心创新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
一般来说,能够长期发展壮大的企业,一定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有一定的技术,一定有一定的模式。模式创新的浪潮可能已经过去了,但更大的机会在于技术创新,包括大家提到的生物、AI、芯片行业。LP不懂,但是一定要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赚的更多。虽然投入技术创新的企业耗时长,成长速度没有模式快,但坚持下去就能获得回报。
我是学半导体出身的。我进入投资行业后,这个领域一直是我的重点。2001年后,美国的行业已经停止投资。原因很简单。整个资本市场都不支持高科技芯片产业。
但中国只是一个错配。我们知道要投资这个行业,但是我在这个行业的回报是整个品类里面最差的,不是最差也是倒数第二。为什么?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不再支持,中国的资本市场也不再支持。
最近,这个项目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有很多大型基金,希望投资重要的、战略性的行业,比如半导体。但是也有很多问题,就是国有资产的投资不能亏本,就把国外成熟的公司收回来,然后拿到中国资本市场圈的钱。这也不太好,引起了美国的注意,不批准这样的投资。
事实上,现在中国市场有很大的机会,因为芯片的所有应用都在中国,但挑战更大。在今天,如何脚踏实地,建立自己的能力,耐心投资一家对行业有影响的科技公司,还是有一些挑战和困难的。
其实不是不投资芯片。之前我们投资了几家做芯片的公司,都亏了,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
我觉得中国的芯片技术有几个难点。第一,中国的芯片公司大部分是单品公司,单品公司的回报长期来看是有问题的,因为生命周期很短,很快就会降到平均水平。因为前期投入大,R&D人员和视频流都很贵,公司估值也不高。不像腾讯和阿里,市值是4500亿美元,最成功的有芯片的上市公司是1-20亿美元。对于VC来说,投入和回报是不成比例的。
其次,从中期来看,任何一个大行业都是有周期性的,做硬件的公司肯定是先出来的。比如英特尔、IBM、思科在PC时代就出来了,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先跑出来了。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还是有机会的。
芯片投资一旦形成平台,新公司就很难做了。尤其是芯片公司,前期投入很大。如果你的竞争对手在市场上占得先机,摊销设备成本,你就无法与之竞争,成本曲线就会远远落后于你的竞争对手,所以你无法竞争,除非你依靠政府的大量补贴和支持。
但是人工智能芯片还是有机会的。最近我们投资了一两家市场上非常火爆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
另外,在我看来,先积累资本和实力再走国内的技术路线比较靠谱。如今的互联网巨头,无论是阿里、腾讯还是滴滴,都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滴滴在美国建立了实验室,招聘了很多优秀的工程师。这是我比较现实的一条路。
中国真正标准的VC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也就是2004-2011年左右,这期间有很多人投资芯片。其实现在很多生产基础应用芯片的公司当时也投资了。
但是,芯片投资有几个问题。首先,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不像有些创新的东西,这条路走不通可以马上改。
第二,早期VC不大。上世纪90年代末,1亿美元的基金被认为是大基金。当时因为大部分芯片投产成功,所以基本上是平均利润,不会带来垄断利润。所以2000年下半年以后,大家都进入芯片领域,很难做这样的事情。
就VC而言,它喜欢投资能产生更大需求、更快收回资金的项目。你可以说传递包裹是赚钱的或者实际利润是多少倍。
2000年下半年主流VC芯片公司主要投资第三轮,基本上第一轮90%没了,剩下的10%做第二轮,把东西拿出来。第二轮和第三轮的估值不会相差太远,所以大家族投资的第三轮更多。正因如此,一些关系到我们基层的东西,基本都是国家投入的。因为资本是逐利的,这无可厚非。
说到芯片,除非现在是真正的AI芯片,能在中短期内产生高额利润。就算你做别的东西,也是平均利润或者零利润的状态。这是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会影响商业投资行为,希望大家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