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捕蛇令让蛇越来越多?
因此,为了减少印度德里的眼镜蛇数量,英国政府规定杀死眼镜蛇可以获得奖励。这似乎是一个有效激励当地人消灭眼镜蛇的好方法。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眼镜蛇的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为什么英国政府的激励制度事与愿违?这里我卖个关子,先从老子的《道德经》说起吧。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
这段话说的是,如果以价值作为区分事物的标准,那么,由于人们喜欢高价值,讨厌低价值,所以低价值就会冒充高价值,高价值就会歧视低价值。
例如,人们根据他们的道德分为君子和小人。君子为人称道,小人为人唾弃。没有人喜欢被人唾弃,所以很多小人都装君子。从此,世界上出现了很多伪君子。
再比如,商品分品牌,名牌产品卖得好,名牌产品买得差,于是山寨产品就诞生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人是趋利避害的,会根据激励迅速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保证利益最大化。
谷歌最初对员工发明专利有很好的激励机制,但后来为了省钱,对员工申请专利的奖励大打折扣。领导认为他们不断向员工宣传专利的重要性,相信员工不会因为缺1000元的奖金而拒绝申请专利。
这样做的后果是,谷歌人均申请的专利数量急剧下降。后来谷歌改变了政策,获得了65438美元+0万美元的专利申请奖金。很快谷歌就进入了专利榜前10。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所以,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人们通常会对动机本身做出反应,而不是动机背后的目的。所以,你大概已经知道为什么在英国政府颁布捕蛇令后,印度的眼镜蛇越来越多了。
是的,因为当地人发现眼镜蛇可以兑换奖金,所以开始圈养眼镜蛇。后来英国政府无奈取消了悬赏。
这种案件发生在中国。19世纪的中国,为了保护恐龙化石,政府对向政府上缴化石的村民进行奖励。结果政府发现收到的化石都碎了。原来,村民为了得到更多的报酬,把原来完好的化石砸碎,翻了个底朝天。
好的激励机制会把目的和激励联系起来。
河豚味道鲜美,但毒性很强。仅一只虎河豚的肝脏就能杀死32个人。古人贪吃,想吃河豚,除了用各种方法去除有毒物质,还禁止最小的孩子吃。为什么?这是为了防止全家中毒特意留下的一点香。
日本人爱吃河豚,其烹饪技术和安全措施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每一位河豚师傅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培训,至少经过一年的考核合格,才能持证上岗。当然,河豚师傅的待遇也是极高的,河豚的烹饪工艺也是极其严格的。仅仅是加工解毒的过程,就需要至少30道工序。
相比严格的训练流程,考试就简单多了:只要敢吃自己做的河豚,就通过考试。事实上,在每一次考试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考生放弃当场品尝自家的河豚。餐馆吃河豚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厨师端上河豚后,自己必须吃一块。
对于厨师来说,丰厚的报酬自然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厨师首先要品尝自己做的河豚,这关系到“做安全的河豚”的目的。
所以好的激励机制就是把双方的利益联系起来,比如厨师的利益和顾客的利益。在这方面,美军做了很好的示范。
二战中期,美国空军的降落伞合格率为99.9%,也就是说每1000个伞兵中就有一个会死。所以军方要求厂家达到100%的合格率。
但是厂家认为这个要求太苛刻,无法实现。于是,美军改变了检查降落伞质量的方法,决定让制造商的负责人亲自使用降落伞检查质量。最后降落伞合格率达到100%。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基因中。改变人性是很难的,但是了解人性之后,制定符合人性的制度,把目的和动机联系起来,就能达到真正* * *的胜利。
喜欢,就喜欢!
我是姜浩,工科男,爱读书,爱思考,爱实践。这就是我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