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使用砖石和木材作为最常见的建筑材料?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尖拱、大窗户和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设计中采用尖肋拱顶、飞垛、细长梁柱,营造出轻盈细长的飞行感。
新的框架结构增加了支撑顶部的强度,使得整个建筑线条笔直,外观雄伟,教堂内空间开阔,往往结合镶嵌着彩色玻璃的长窗,在教堂内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
混凝土出现的时间
法国工程师Ainabik 1867在巴黎世博会上看到了monier用铁丝网和混凝土制成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受到了启发,于是尝试将这种材料应用到建筑施工中。
1879年开始制造钢筋混凝土楼板,后来发展为一整套用钢箍和纵筋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梁。仅仅几年后,他在巴黎建造一栋公寓楼时,采用了改进后的钢筋混凝土主柱、横梁和楼板,至今仍在广泛使用。
1884年,德国建筑公司购买了monier的专利并进行第一批钢筋混凝土科学实验,研究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火性。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
1887年,德国工程师科伦首次发表了钢筋混凝土的计算方法;英国人威尔逊申请了钢筋混凝土板专利;美国人Hai Ete用混凝土梁做实验。
从1895到1900,法国建造了第一批钢筋混凝土的桥梁和人行道。1918艾布拉姆发表了著名的水灰比理论计算混凝土的强度。钢筋混凝土已经成为改变世界景观的重要材料。
扩展数据
巴黎圣母院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大部分教堂建筑都是厚重而庸俗的,沉重的拱顶,粗大的圆柱,厚重的墙壁,阴暗的空间,让人感觉压抑。
巴黎圣母院突破旧桎梏,创造了全新的轻量级骨架券。这种结构使得拱顶更轻,空间增大,光线充足。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塑的代表,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融合了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最初是为了纪念罗马神朱庇特而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的基督教堂。
哥特,最初由哥特民族演变而来,指北方野蛮民族,含贬义。但后来失去了褒贬,成为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哥特式建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高而直”二字,所以有人把这种建筑称为“高而直”。
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像一个拉丁十字架。十字架的顶端是一个祭坛,前面十字架的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许多信徒礼拜。
教堂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看起来单薄而空旷。教堂的正面通常有一对钟楼。哥特式教堂的造型空灵轻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的规律,具有强烈的美感。
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完全由石头建成,其特点是整个建筑高耸、宏伟、庄严、和谐。雨果把它比作《巴黎圣母院》中的“石头交响曲”。
站在塞纳河畔,俯瞰圣母院,巨大的大门四周都是雕像,一层又一层,石像越往深处越小。所有的柱子都又高又细,与上部的尖拱券相连。中庭又窄又高又长。
从外面仰望教堂,巍峨的身影,加上矗立在顶端的钟楼和尖塔,让人感受到一种雄壮的姿态升向蓝天。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丽、最和谐的。纵横比例接近黄金分割比例1: 0.618。立柱和装饰带将立面分割成九个小黄金比例矩形,非常和谐对称。后世很多基督教会都模仿它。
圣母院是一个横翼很短的十字架,面向东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起来非常宏伟庄严。
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分为三层:底层有三个桃形门洞,中世纪完成的雕像和雕塑大多经过了修整。中间的拱门描绘了耶稣在天堂的“最后审判”。
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位于右侧的拱门中,它描述了圣安妮和12世纪下令建造圣安妮的大主教路易七世的故事。
左边是圣母像,描绘了圣母的复活,周围环绕着圣徒和天使。
国王画廊
左右两侧顶部的塔后来建成,没有塔尖。其中一座塔上挂着一口大钟,就是《巴黎圣母院》这本书里卡西莫多敲过的那口。
主体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像所有哥特式建筑一样,短翼长中轴线,中庭上方有高达90米的尖塔。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仿佛与远方的天空相连。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和它的冠冕就被封在这个十字架下的球里。
圣母院后殿建于1370。它不仅是整个建筑的终端,也创造了一种运动感,影响着结构的每一个部分,从高低拱到肋状框架。高低拱半径约15米,独特的后厅建筑不愧为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之作。
走进这座教堂,随处可见虔诚的信徒双手交叉抵住下巴,闭上眼睛虔诚祈祷,更加凸显了巴黎圣母院的庄严肃穆。
今天的圣母院兼具宗教、艺术和旅游价值。这是巴黎的必看景点。登上巴黎圣母院的顶端,可以俯瞰整个巴黎,欣赏精致的塞纳河。
走近巴黎圣母院,可以看到雕刻着基督教经典的三座桃形大门——圣母院门、审判入口门、圣安娜门,依次排列,雕刻生动。圣母院有三层,顶楼风景极佳。巴黎圣母院矗立在塞纳河畔,承载着巴黎的古老历史。
参考链接来源:百度百科-巴黎圣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