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品德高尚的少年为主题的写作,要求信函格式500-800字。
-编辑
爱国主义:公民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陈颖
爱国是人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以及相应的实际行动。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都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千百年来,中华儿女高举爱国旗帜,涌现出无数爱国英雄和仁人志士,吟诵出无数爱国诗篇。爱国主义精神早已融入亿万人民心中。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终是团结各族各界的强大动力,支撑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
我们爱国,因为我们的祖国壮丽辽阔,因为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因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祖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始终英勇不屈,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成就。这一切都在中国的每一个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铸造着中国的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里唱的那样:“礼服虽旧,心仍是中国心;我的祖先已经给一切打上了中国印。”在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和爱国主义的必要性,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基本相同: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园,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和幸福,甚至没有个人的生命和安全;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个人才能自由富裕幸福。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国家载着人民的船,船在大海里航行。遇到风浪时,要同心同德,互相帮助,谋求经济利益。”正是从这种个人与国家的密切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深刻理解,中国人民对祖国产生了强烈的道德情感,而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又转化为行动和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就是爱人民。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祖先,他们创造了今天的中国;我爱我的老乡,我的老师,我的朋友,他们都和我一样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大。他们与我们息息相关,支撑和发展着当今社会。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人民服务,努力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人民,让民生更加富裕美好。爱国爱民要从孝顺亲人做起,特别要关心孤寡老人等特殊社会群体,热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特别是国家发生突发事件、重大灾害时,要高度关注,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尽己所能,贡献力量;坚决反对国内外一切敌对势力的瓦解,坚决同一切损害祖国利益和荣誉的行为作斗争。
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珍惜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强调“天人合一”、“人物和谐”,注重关爱生态;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思物质难。”这些远见卓识已经被当今世界人口膨胀和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危机、雾霾和水污染所证实。保护环境不能再等了,也不能再推卸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优良传统,立即行动起来,弘扬中华民族朴素节俭的良好传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天蓝水清,促进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爱国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它包括文学、历史、科学、技术和艺术的哲学,特别值得珍惜的是“自强不息、崇德载物”、“独立自强”、“崇德向善、团结友爱”的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支撑,对于增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爱国最重要的是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救了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了中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度陷入任人欺凌和践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境地,但迅速崛起。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步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正在加速实现。我们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可爱。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作为中国人,我们能不感到高兴和自豪吗?没有更大的决心和热情能报效祖国吗?
培育和践行爱国主义的价值原则,首先需要努力学习,特别是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安康结合起来,为祖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欢欣鼓舞,为祖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担忧,为增进民生幸福而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到祖国需要的每一个时刻,落实到平凡的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当爱国主义成为每个中国人的最高价值准则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将更加团结,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是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
敬业:在平凡中铸造不平凡。
吴·
敬业是公民的重要价值准则,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担任什么职务,都应该以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来践行奉献的朴素崇高美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尤其需要大力倡导敬业精神,引导人们恪尽职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奉献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中有“尊事乐”之说,孔子也提倡“尊物信”、“尊执事”。梁启超在《奉献与快乐》一文中阐述了奉献的敬业精神。他认为“敬业”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做一件事,都会忠于一件事,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这件事上。”简单来说,敬业就是用敬畏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忠诚的工作态度。敬业的人会献身于事业,将生活与事业联系起来,在事业发展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清楚自己的具体职责,忠实履行职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样,工作就会从外在的强制和被动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和主动。正如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所说,“如果一个人是清洁工,那么他就应该像米开朗基罗那样画画,像贝多芬那样作曲,像莎士比亚那样用同样的心情清扫街道。他的工作非常出色,天上地下的居民都会关注他,称赞他:‘看,这里有一个伟大的清洁工,他的工作真是无与伦比!’“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工作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去做,值得用心去做。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就会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做一件事爱一件事的职业感觉。“没有尊重的爱不是真爱;没有爱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事实证明,真正的专业人士,一定是对自己的职业有热爱的。对职业的热爱是奉献的深层动力,它会点燃人们对工作的巨大热情,激发人们奋进的强大动力。正如高尔基所说:“天才是因为对事业的热爱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天才本质上只是对事业和工作过程的热爱。”爱岗敬业的人,会把工作当成快乐和幸福,会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拼搏的激情,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做到极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在岗位上一天,就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
勤奋和专业。敬业是精神和状态的问题,精准是能力和水平的问题。一个人的技术、能力、素质再伟大,如果对什么都掉以轻心,处理事情也很难有所成就。同样,一个人再敬业,如果知识水平不高,技术能力一般,恐怕也很难有大的作为。尤其是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今天,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标兵和楷模,如许振超、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知识工作者邓建军等,不仅是热爱本职工作的优秀代表,也是勤政尽责的先进典型。他们工作熟练,钻研刻苦,勇于创新,练就了高强本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了一流业绩,在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把专业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敬业看似平凡,实则不易。职业和工作岗位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任何岗位都意味着机遇和平台,可以成就我们的事业,成就我们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通过从事某些职业来表现的。活着,成就一番事业,在职场上大有作为,是大多数人的职业愿景。事业的成功,人生目标的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展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机会青睐有奉献精神的人。只有勤奋敬业的人,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任何工作单位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工作,各个部门协调工作,才能有整体的效能。奉献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和谐,正义就是个人和国家的“善”;城邦的正义体现在不同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而形成的秩序中。在现实生活中,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公务员清正廉洁,法官秉公执法,军人保家卫国,商人诚信经营,教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只有社会成员各行其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形成一个公正良好的社会。
敬业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每个人、每个行业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劳动者都需要树立正确的岗位意识,认识到每一个岗位都可以施展理想抱负,奉献聪明智慧,展示人生价值;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在岗、爱岗、在岗,做到不专注、专心、努力、积极上进;争创一流业绩,努力学习工作所需的各项技能,努力成为本行业、本岗位的专家和业务骨干,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人生不平凡的篇章。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诚信:立人之本、兴国之本
王淑琴
诚信是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实的本质是真实,不欺骗,真诚,不说谎,信守承诺。
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意义重大。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邓小平同志说过:“守信用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具体来说,“诚”就是尊重事实,真诚待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所以朱说,“一个真诚的人是真的,是无辜的。”“信”就是忠于良心,信守承诺。所以张载说:“真诚就是善于相信自己说的话。”“诚”是“信”的根,“信”是“诚”的用。中华传统美德视诚信为立业之本,要求人们“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诚实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方式。诚信是人类的道德准则。孔子说:“没有信仰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诚信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原则”。人通过社会化从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转变为一个具有社会角色的社会人。人的社会化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则。其中,遵循不说谎、守信等诚信规则,是大家最早接受的规则教育之一。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信用交易活动。这种交易活动包含了对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的道德和法律要求。诚信是实现信用交易的前提和保证,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金科玉律和生命线。市场参与者诚实守信不仅可以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形成合理的市场秩序,增强经济社会活动的可预测性,提高经济效率。
诚信价值观的实践要求
老老实实工作。诚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遵守和履行合同的问题,更是一个劳动创造的态度和道德问题。诚信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不欺骗,不投机取巧,不偷不骗。如果说劳动创造了世界,那么只有诚实的劳动才能创造出能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增进人们幸福感的美好世界。
对别人对自己都要真诚。诚信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实事求是,不自欺欺人,反对虚伪和欺骗。所以,诚信是一种忠于内心,真实无邪,信守承诺的态度和品行。按照真实的要求为人们做事,就是要诚实真诚,这样才会有好的工作作风和社会风气;人只有守信,守信,才会有安全感,才会相互信任,才会感到幸福。
信守承诺和协议。诚信要求人们信守承诺和契约,反对违背和违背诺言。这里所说的承诺和约定,既包括因人自身的承诺而产生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也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法令、规章规定的普遍权利和义务。
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着力点
发挥政务诚信的示范引领作用。古人云:“政治家有理。”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的风向标和明星。取信于民是执政之道。通过管理和教育,行政人员要树立法治思维,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行政;依法公开政府信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避免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腐败;确保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兑现对公众的承诺,避免出现“乱改命令”、“新官不理旧账”的现象。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树立诚信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营造诚信的商业文化氛围。社会成员的观念、信仰和行为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产品掺假、商品价格欺诈等虚假经营行为,不仅会加剧社会成员的普遍猜疑和怀疑,增加交易成本,还会消解社会成员的诚信和道德信念与意志,诱发欺骗和不诚信行为。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要加强监管,引导和教育人们在经营活动中诚实守信,不造假、不掺杂,诚实不欺,积极营造讲诚信的商业文化氛围。
开展生活化的诚信教育。围绕诚信、信贷业务、信用卡办理、信用消费、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开展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如何在信用经济时代用“信用”服务生活,如何通过诚信收益的积累增强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动力,真正“让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加强社会组织诚信建设。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的主体不仅包括社会个体,还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如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事职业活动的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组织。组织是否对内对外遵守诚信原则,是否形成诚信的工作氛围,直接影响社会成员个人诚信的形成。组织诚信的缺失是对社会个体诚信观念和社会秩序的极大损害。因此,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应加强社会组织的诚信建设。
充分发挥诚信道德模范的社会辐射效应。诚信道德模范是人们身边的道德标杆,具有“润物细无声”的道德说服力。培育和践行诚信价值观,要大力宣传诚信道德模范真实感人的事迹,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诚信道德模范的社会辐射效应。
(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善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刘水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爱是对人类以往友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
友好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谦虚敬礼,互相帮助,互相帮助。也就是说,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崇尚能量,不删减善,先人后己,低调做人。面对品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要虚心学习,遇到思齐;面对别人的过错和缺点,要把自己放在理解和包容的位置,真诚的提醒和帮助。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及时帮助别人。谦让、礼貌、帮助、互助的友好氛围在人与人之间循环传递着温暖和爱,可以消除隔阂,融化冰雪,让人有春风的感觉。
志同道合,携手奋进。同一种感觉,同时寻求。志趣相投的人之间往往会产生友好的感情,所以人们常说“同志就是朋友”,“无共同目标,不共戴天”。如果说友善就是志同道合,友善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那么在当代中国,全体中华儿女的“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个人追求融入民族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是社会主义友好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珍惜资源,爱护自然。人类不仅生活在群体和社会中,也生活在天地和自然中。人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不仅要与他人和社会打交道,还要与自然打交道。“爱”和“爱物”是分不开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活着的家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人和其他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尊重和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尊重和保护人类。
践行友好价值观的方法
深刻认识友好价值观在“三个倡导”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倡导”是我们党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概括和凝练的产物。其中,个体层面的价值要求在一定意义上处于基础地位。在个人层面的四个价值观中,友善相对处于更基础的地位,其他三个价值观都与友善的概念有关:如果一个人在日常交往中不能善待身边的人,就不能指望他爱国,也不能指望他在具体工作中兢兢业业,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一个不爱别人,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很难做到尊重他人,坦诚相待。因此,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和培育友善的价值观,对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仁义思想。甲骨文中“友”字的形状是两只手沿一个方向,表示二手合作或用手互相帮助。我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理论,主张“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理论,把“人与物的和谐”作为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古人还发展了丰富的道德实践理论,包括忠恕论、“怨友善”、“以友助人”等友善观。在践行社会主义友好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科学地继承这些传统优秀道德资源,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夯实践行友善价值观的物质基础。“粮仓知礼仪,衣食知荣辱。”社会主义友好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随着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改善,那些原本为生计而紧锁的眉头自然会舒展开来。而当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人际和谐友好的氛围也就更容易滋长。
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榜样的教育、示范和引导对培育社会主义友好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世界自有真情,生活中从来不缺少善良和仁慈。因此,道德教育应该贴近人们的生活,努力捕捉、发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善意和真爱。此外,要在社会上广泛开展以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引导全社会成员关注、关心、关爱弱势群体,营造互助互爱的友好氛围。
完善见义勇为保护保障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好价值观是端正人心之举,惩恶扬善是必须的。一方面,多管齐下,应对和惩罚这种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践行友善品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总之,积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德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氛围,是有效培育和培育社会主义友好价值观的必要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