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从另一个角度看伊尹
九王夺嫡,朝臣联名推荐他为新太子候选人。不排除童国伟接触中间有爬龙附凤的官员,但更多的朝臣是出于对他德行的认可而支持他。正是张说,许多官员推荐八王子,“那是因为五月确实有过人之处”。
但康熙对尹佐的贤德事迹却做出了不同的解读。他认为殷禅以宽大收买人心,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八爷党。在推荐新太子的过程中,团结了人们,形成了逼宫的趋势。朝臣之间的对立已经威胁到了皇位的稳定。伊尹被驱逐出夺嫡队伍,是康熙对其畏贤的回应。
康熙善待他人,也是为了收买人心。他可以赏赐下属财物,加以表彰,并发愿封职,言传身教,在朝野都可以得人心。这是皇帝的专属专利,让他能让臣民回心转意,长生不老,巩固和加强他的统治。
但对王子来说,收买人心就是跨一步。康熙道:“一部二十四史,多少宫殿改得惨,多少城墙毁了!”他把“任人唯亲”视为王子最大的不轨行为,并多次告诫王子们不要与大臣交朋友形成朋党。
伊尹的宽恕是学习康熙对待他人的方式。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在普通人身上是一种福气。但他出身皇帝家庭,学到了他父亲最不该学的东西。康熙把皇位看得比家族还重。不管是喜欢的王子还是德才兼备的王子,只要在朝臣中的人缘威胁到他的皇位,就会被削去。伊尹的宽大形成了朝臣的普遍意愿,威胁到皇位的稳定。康熙必然会对他有所警觉和戒备。出于同样的心理,康熙怂恿做孤儿,强行捐款赈灾江南,户部追讨欠款,眼里只有皇帝和官贾。他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没有形成一个支持他的圈子。
尹佐说他这辈子是栽在仙字上的。他因德行受到朝臣的欢迎,却因对高震主的“寄望”而被康熙吓到,最终沦为“为刀鱼”。
尹姬自称好王,不只是名义上的。他对别人很大方,无论对谁对什么,都是一以贯之,让人觉得被尊重,被善待,让人觉得亲近,可靠。即使禁令迫在眉睫,他还是把藏起来的钱拿出来,一个个分发给政府里的仆人。尹姬以仁义待人,哪怕被人说是假的,难道不可取吗?
相比平日里对人残忍的,他杀光了所有的仆从,就连帮他登上皇位的吴先生,如果没有侥幸逃脱的机智,都被杀了好几次。我可以问一下,八仙是好还是坏?
《雍正王朝》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的八贤王。既要看到他不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