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城市竞争力,这个城市很难在众多城市中立足,它是落后的。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如下。让我们来看看。
如何提高城市竞争力1城市竞争力既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该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竞争力评价既是对一个地区当前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也是对该地区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力的综合衡量。
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依托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文化传统、产业基础等要素供给,以与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态势为背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方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提升路径,自觉寻求差异化竞争的特色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新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宜居”的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为了应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世界先进城市正在做出以下努力:
一是制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引导;
第二,改善营商环境,扶持中小企业;
第三,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转型;
第四,全民终身教育,广纳天下英才;
第五,重视环境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
6.塑造城市品牌,发展城市营销;
七、实行企业化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
八、塑造城市个性,培养多元文化。
政府应正确处理以下10个重要而复杂的关系:
1,扩大地方自主权,使财权和事权对称;
2.政府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同时积极吸引市场参与政府公共事务;
3.积极利用世界,坚持本土特色;实施全民终身教育;
4.让居民成为产业升级的动力,共享升级的成果;
5.推动全民创新创业,实现移民与当地居民* * *双赢;
6.统筹规划,引导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7.在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上:促进融合,通过竞争激发野心,通过合作共享外部经济;
8.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发展几个而不是一个或几个产业和功能;
9.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10,坚持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建设,打造创业天堂、生活家园。
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2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和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彼得·卡尔·拉索教授领衔,于2008年7月在第五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发布了《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用人均GDP、人均GDP、经济增长率、就业率、GDP规模、劳动生产率、跨国公司数量、专利申请数量、价格优势等9个指标衡量了全球500个城市的竞争力。
通过研究发现,全球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华盛顿、洛杉矶、斯德哥尔摩、新加坡、旧金山、芝加哥。中国分别排在第26,41,第64,第66。北美和欧洲的综合中心和科技中心竞争力最强,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一些城市竞争力增长最快,经济增长前20的城市主要是中国城市。
全球城市:发展充满不确定性
报告发现,世界经济核心区的一些顶级城市越来越强,与其他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世界核心区部分发达城市发展放缓甚至下滑;世界经济核心区相对边缘地区的一些城市迅速崛起,奋起直追;世界经济边缘地区的一些落后城市进一步衰落;一些边缘地区的落后城市迅速崛起,奋起直追。
这说明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城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确定,未来每一个城市区域都有可能;只要每个城区都符合规律,积极进步,就能避免倒退,继续成功。
对全球500个城市的详细比较研究也表明,全球城市竞争的“市场结构”呈现“寡头垄断”格局,10个城市的经济规模最大,占500个城市GDP总量的27%;世界城市收入水平的空间分布是崎岖不平的,欧美高,非洲低,沿海高,内陆低。
据了解,全球经济决策的中心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跨国公司分布指数前十名分别是:纽约、伦敦、香港、巴黎、东京、新加坡、北京、上海、莫斯科、悉尼。发达国家的城市高度垄断,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个别城市异军突起。国际公认的十大专利申请分别是东京、大阪、巴黎、伦敦、纽约、首尔、斯图加特、圣地亚哥、圣何塞和斯德哥尔摩。中国深圳、上海、北京的专利申请量也比较多,分别排在第33位、第47位和第56位。
同时,报告采用103指标,从企业本体、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硬件营商环境、软件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全球联系等七个方面对全球150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发现西雅图的企业本体竞争力排名第一,东京、纽约、伦敦的产业结构竞争力排名前三。北京在人力资源竞争力方面排名16,但在硬件环境竞争力和软件环境竞争力方面,除了中国和香港,未见其他中国大陆城市,上海在全球联动竞争力排名中仅排名14。
报告指出,企业本体:企业管理最重要;产业体系:产业集群最为关键;人力资源:教育水平是最基本的;硬件环境:科技创新是最根本;软件环境:战略导向最为显著;居住环境:环境质量第一;全球联系:业务联系是最直接的。
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研究
2007年是中国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关键一年。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竞争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新经验、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
《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从定量研究、案例研究、专题研究和中国城市发展30年回顾四个部分展示了其研究成果。
该报告对海峡两岸四地20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发现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和天津。
一般来说,规模大、人口多、行政级别高的城市竞争优势明显;经济圈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强;中小城市增长竞争力领先。从地域分组来看,50强城市数量依次为:东南、中部、环渤海、东北、西南、西北。从阶段分组来看,在增长指标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城市表现突出,这些城市处于过渡阶段,发展迅速。
据统计,公共部门竞争力排名前10的城市分别是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威海、澳门、青岛、南通、宁波、杭州;生活环境竞争力排名前10的城市:香港、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澳门、厦门、杭州、哈尔滨;营商环境竞争力前十名城市:香港、上海、深圳、东莞、天津、澳门、珠海、威海、宁波、广州;创新环境竞争力排名前列的城市:上海、香港、北京、澳门、深圳、佛山、青岛、杭州、厦门;社会和环境竞争力排名前列的城市:香港、沈阳、上海、珠海、威海、中山、澳门、厦门和大连。
报告提炼了近年来部分城市提升竞争力的经验,评选出10年度最佳案例城市:东莞:以乡镇制造业为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海:与众不同的国际城市和区域领袖:柳州:坚持工业标准,创新确保转型;青岛:多山取经,发展绩效管理;扬州:宜居宜商* * *胜,生态人文永续;呼和浩特:立足比较优势,促进整体发展;义乌:弘扬重商精神,培育多元文化;日照:市场运作提高效率,货币直接补贴保证公平;合肥:坚持市场导向,引领科技创新;驻马店:以“三项建设”为重点,统筹“安全崛起”。
经过综合研究,报告预测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将呈现加速化、集约化、梯度化、层级化、个性化、网络化、全球化、非均衡化、跨越式发展的趋势。
城市成功之路
根据创新、可持续和借鉴的原则,报告选取了全球10个最成功的城市进行案例研究,分别是伦敦、首尔、新加坡、多伦多、维也纳、赫尔辛基、凤凰城、迪拜、深圳和扬州。
扬州市常务副市长张表示,城市竞争力既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该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竞争力评价既是对一个地区当前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也是对该地区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力的综合衡量。
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依托一个地区的自然禀赋、文化传统、产业基础等要素供给,以与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态势为背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方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提升路径,自觉寻求差异化竞争的特色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三新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大力打造“生态、人文、宜居”的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大力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报告发现,为了应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世界先进城市正在进行以下努力:制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指导;改善营商环境,支持中小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转型;全民终身教育,广纳天下英才;重视环境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塑造城市品牌,发展城市营销;实行企业化管理,建设服务型政府;塑造城市个性培育多元文化。
报告还呼吁各国政府正确处理以下10个重要而复杂的关系:扩大地方自主权,使财权和行政权对称;政府积极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同时积极吸引市场参与政府公共事务;积极利用世界,坚持本土特色;实施全民终身教育;让居民成为产业升级的动力,共享升级的成果;推动全民创新创业,实现移民与当地居民的* * *双赢;统筹兼顾,引导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在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上:促进融合,通过竞争激发野心,通过合作共享外部经济;实施归核化发展战略,发展几个而不是一个或几个产业和功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建设,建设创业天堂、生活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