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素养的概念
视觉文化时代使我们处于一个视像膨胀的“非常时期”。“眼见更为重要”,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
视觉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如今,对视觉信息的感受与处理能力在生活中普遍需要,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自然而然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对“美”的“解蔽”,不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视觉素养培养成为必需关注的国民教育问题。艺术已走出象牙塔,视觉素养不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的专利。许多人看似缺乏艺术细胞,却并非与视觉素养无缘,同样具有视觉素养的可塑性。现代社会分工中,除了专业艺术工作者,还有相当多的职业需要具备视觉素养能力进行相关的创作,如教师、大众传媒、各类设计(城市建筑设计、服饰产品设计、包装用品设计、广告影视设计、网页设计等)。他们所具备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社会的文明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大众对视觉信息的“读、解、用”的修养和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提高,而提高的效果如何则取决于进行相关创作和应用的工作者的视觉素养。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曾说:“在那些致力于培育自己的感性能力的人中——艺术家——有不少人对理性采取不信任的态度,认为它是艺术的敌人;另一方面,那些从事理性思维的人,又喜欢把理性思维说成是一种完全超越了感知范围的活动。”他指出,这种根植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偏见,实际上已给人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危害。由于这种偏见的作用,感知与理智、艺术与科学变成相互排序、迥然相异的东西。正是由于这种分裂,艺术家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内,清高孤傲,自成一体。科学家不问艺术,教育家忽视艺术,所有正规中学和大学都把艺术作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整个社会都把艺术当成生活的点缀品。这样一来,人们便丧失了一个通向真理、通向认识自身和社会的重要途径。
阿尔文.托夫勒在他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尤其是教育技术工作者及时关注视觉文化教育和开展视觉素养培养工程,将其纳入大众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中,以期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研究和行动。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看到的并不是相同的图像。在这些不同的世界图像面前,我们怎么确定真假、辨别正误?人们总是把自己看到的世界的图像当作世界的真实,而忽略个人的差别。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是我们无法看到别人看到的图像。有没有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人们究竟能否获得一个真实世界的景象?这些问题成为认识论难以终结的哲学问题。当我们对某一件事的注意足够集中时,我们会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决定我们看见还是看不见的规则是什么?是习惯,是沉积已久的经验,是本能。本能决定把什么信息处理成显意识,把什么信息处理成背景。显意识是一个某些信息被淡化为背景,而某些信息被凸显的过程。因此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包含被淡化信息的世界,是一个经过主观处理的感知世界。
决定成像的最浅层条件是社会习俗,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和理性。包含在语言文化中的价值理性常常排斥世界的多样性,因为理性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尽量不与原来的经验和习惯相矛盾的答案。爱因斯坦说:物理世界的规律不是发现的,而是发明的。在矛盾无法调和时,理性则设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调和。经过理性的有条不紊的加工,世界就变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有序的世界,而一个多元的世界就渐渐被驱逐于视野和意识之外。
长期如此的过程,养成了人们的观察与思维的习惯,并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意识世界。无形之中不知不觉地局限着人们的观察视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世界观的形成——这是视觉与意识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揭示出这一点意义非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视觉素养的培养何等重要!它不仅仅事关观察习惯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对思想意识与世界观的形成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视觉素养的培养对在世界全球化过程中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具有本质的意义——人类不仅需要继承和创造多样化的文化,更要培养自身多样化的“看”的习惯并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这是视觉素养培养研究的本质意义与独特价值。
人的真正的知识是以主观和客观这两个对立面的交会、融合为前提的,并且是一种经过中介而实现的活动。最重要的中介之一便是“视觉”。视觉在主观“理性”活动和客观“自然”规律之间建立了联系,视觉成为知识的来源和根据。可见,直观这个元素对我们一切知识的形成都起着奠基性的作用。
直观包含无意的和有意的“看”。“无意的看”是天性、本能,“有意的看”则取决于习惯和经验。所以,有意的看对意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选择作用。因此,培养“有意的看”的习惯,也就是在培养“人的思想意识”——人的一种最重要的素质!如何从最初级、最简单的直观开始,而逐步发展到最高级的,即美感的直观?这正是视觉素养培养研究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