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传统文化的精选作文?
蒂希
我们面对的现实
亲爱的中学生们,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宝藏出现在大英博物馆的时候,当《孙子兵法》和《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高兴还是难过?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我们是该高兴还是该担忧?当然,我们也知道,过去的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的达官贵人和文人才配谈文化,而那些耕田种地的下巴丽人,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想到过这样的春雪。在那个儒家活在正统的时代,文化的分量重如磐石,士人的衣着似乎比其他人优雅高贵得多。几千年的文化血脉流传下来,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一个文明的国度,一个流行张竹文化的国度。所以文化成为了当下很多人的最爱,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种风气或者潮流。结果这样的文化几乎可以填补这个国家的坑坑洼洼。
无论如何,文化是一个高尚的词,崇尚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幸事。但是国民素质真的高到天上飘,地上爬,水里游吗?这种“文化”的泛滥,并没有见证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优越,反而反映了它的荒谬和愚昧。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解放确实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家的开放也确实带来了文化的四面八方的雨露。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坚守,文化的变迁,都在积极而必然地涌现。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东进也逐渐拉近了东西方文化的距离,这在年轻一代身上尤为明显。从我们的所见所闻,80年代末出生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过生日。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不知道如何握笔,没有看过线装书,没有见过长寿锁,没有去过方桌。他们可以把在某个角落找到的算盘当作汽车来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从来没有对这些传统的东西有过印象,所以没有质感,苍白无力。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浸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现在的年轻人开始忽略甚至放弃这些国内文化。他们更崇拜西方文化。他们在世界各地都是西装革履,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却懒得请一天假去祭奠祖先。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经衰落,它的缺席已经成为一个痛苦的现实。传统文化虽然不全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比流毒多得多。否则,为什么在其他主要古文明早已断了血脉的情况下,中华文明依然熠熠生辉?但最可悲最可悲的是,我们忽视的文化,却被别人当成了珍宝。当韩国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列为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题为《去传统化交出文化遗产》的文章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动并没有导致中国的繁荣,而只是造成了破碎的一代——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失落的一代?因为我们对传统的漠视,我们对传统的储存远不如邻居。我们不甘心但也不能怪别人。是我们交出了我们的文化遗产。”这让我想起了敦煌石窟和敦煌文化,想起了当时的王道士,想起了当时的斯坦因和满清王朝,想起了斯坦因把属于我们的敦煌经卷、经书、造像运到欧洲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苦涩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物不是别人抢走的,而是王道士愿意用只值几个银元的东西来交换。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简直,简直丢了!《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持久战》这些今天年轻人很少关注的经典文化,并没有被我们的人民所吸收,而是被日本、韩国和欧美一些国家用来学习管理人才和资源,应用到商战中,反过来和我们做生意。这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知道。
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启迪人们心灵、教导人们孜孜不倦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自命清高甚至散布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的人渣。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越多,越少。
越好,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
文化的进化只能说明现实文化的缺失,它的贫困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制约了人们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一生都无法理解和领悟的。也许它的一些杂质应该被丢弃,也许它的一些内容不能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及时的智力保护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为我们的建设事业服务。
偏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承载了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作为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应该具有尊重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
“杜甫很忙”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他的涂鸦在微博上疯传和评论。突然,杜甫身着巫师袍,骑着扫帚变成了杜版的哈利波特,或者骑着白马“冒充”唐僧,更离谱的是被画成一个手里拿着机关枪随时准备战斗的士兵。一夜之间,网络上形成了“两派”——支持者和反对者。对于这种现象,郑方认为恶意丑化杜甫的形象是庸俗而浅薄的。但反对的一方反驳道:“杜甫的涂鸦是儿童想象力创造的滑稽图画,而这个机会可以在学生中扩大对杜甫的了解,让成年人想起杜甫的生平事迹,不必太认真。”
也许很多人可能只是玩玩而已,所以发生了杜甫门事件。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和亵渎。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体现着它的生命力,而流传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因为某种原因和意义,必须保留下来。从象形文字到现代简体字,从文言文到今天的衬衫,从颠簸的马车到宽敞舒适的私家车,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但节日的传统一直延续着。这是因为这些特定的节日只有中国才有,象征着中国的发展历史,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产物。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不应该过分赞美外国的节日和活动,比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彩蛋等。这些节日是那些国家和民族灵魂的碎片。如果我们把这些碎片捡起来,披在身上,盖住自己的灵魂,那么我们就体会不到外来文化带来的真正的快乐,我们自己的文化也会被遗忘。这样,我们的“灵魂”就变得像一个破旧的洋娃娃,上面布满了补丁和线。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虽然在仕途上不那么一帆风顺,但他还是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时刻关心国家,真正关心国家和人民。李白和杜甫的友谊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令人钦佩的。可惜他们相见太晚,匆匆道别。自李白写下送别诗后,杜丽与他二人再未谋面,深情的杜甫也从此处于朋友失踪状态。可见杜甫不仅是一个忠于国家的人,还是一个深情的诗人。虽然我没有机会去参观他当年住过的草堂,但我想那一定是一个神圣庄严的地方,那里依然承载着杜甫当年的思念和忧伤的气息!这样的伟人,应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而不是让杜甫为了纯粹的娱乐而“忙碌”。
尊重文化的传播,弘扬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让我们的“魂”屹立于世界的中心,放射出中华民族饱含五千年风霜雨雪的光芒!
提索
3月,一系列涂鸦画在微博走红,杜甫成为主角。屏幕上的他时而手持狙击枪,时而持刀切瓜,时而骑着白马,时而蹬着摩托车,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这个系列的原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中的诗《上山》的画面,是已故人物画画家蒋先生所绘。画面中,杜甫坐在一块岩石上,瘦削的脸庞微微上扬,帽子的领带随风向后飘动。在网民的笔下,杜甫已经变成了肌肉男、神龙大侠、杰克船长...且不说这种现象的初衷,但这种行为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在糟蹋中国的文化,仿佛孙子在嘲笑爷爷的沧桑。
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唐诗宋词、戏曲,这些传统文化培育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人格。建设文化强国,要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价值,形成新的文化传统。所以建设文化强国要和传统握手。这意味着要摆脱把传统文化视为非精华即糟粕的二元对立思维,与传统融为一体。且不说精华或糟粕都是相对的。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立场来说,我们也应该对传统文化采取温和善良的态度。
钱穆先生曾说,对国家过去的历史要有“一种温暖和尊重”,这样“国家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希望”。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这个国家独特的精神遗产。不尊重和善待传统,必然会丧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谈不上文化发展和文化强国。换言之,尊重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都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