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草书或草书作品的优劣?
书法是一门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就像音乐在西方人心中一样。因为它极具个性化,难以捉摸,所以一直存在一个如何欣赏的问题。唐孙郭婷曾感慨地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完美契合》。我称之为有见识的人,我以此为鉴:其中,聪明漂亮,从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者犯了错就有奖励。”有好有坏,有坏有好。历代对书法鉴赏的论述虽多,但往往言简意赅,繁花似锦,深奥难懂,让人读后深有感触。因此,直到今天,书法欣赏仍然是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金陵八派”之一的龚贤也说:“作画难,识画更难。世界上有很多画家,但懂绘画的人有几个?”把绘画作为一种形象艺术来欣赏还是那么难,那么识别属于抽象艺术的书法作品就更难了,所以有必要谈谈草书艺术的欣赏。
书法鉴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为从线条和空间去了解书法家的思想、情感、技巧、性格、修养,并不容易。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得到公正准确的评价。但是,由于欣赏者的修养不同;性格不同;不同的兴趣爱好,对艺术的理解角度不同;以及审美力的高低,包括时代的差距,莫须有的偏见等等。;能让欣赏者的主观看法不太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就连以文章精辟著称的米芾,在评论唐代颜真卿的书法时也说:“颜书法可教,真俗。”更糟糕的是,他说,“刘燕是挑剔的,是后世丑陋和邪恶信件的祖先。从此,古法完全暴露了。”这里所谓的古法,是以魏晋两王的法式为蓝本的。我自然不满意颜真卿的“改革创新”,这是审美观不同带来的偏见。明朝的沈度被永乐皇帝朱迪称为“我是王羲之”,备受宠爱。与右军相比,与现实相去甚远,自然是美好的。永乐皇帝有篡位之嫌,还怕被文人谗言。故有此说,以笼络士子以示朝中圣贤,巧标榜太平盛世。这种有意的评价是有其政治目的的,所以不会公正。晚清时期,康有为撰写了《易洸周爽谈》一书,影响很大。曾有“尊碑轻唐”之说,是推动碑学的偏激之词。南北朝碑刻固然有其非凡的价值,但唐凯也不能轻佻,可以相得益彰,殊途同归。任何艺术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没必要打压一个,推崇另一个,故作贬义。以上只是一个例子,说明评价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统一的标准。推而广之,在书法鉴赏中,我们也不能武断判断。现今,关于碑文存在争议。事实上,碑文是极其遥远和优雅的,如微风,彩霞,幽花,碧溪河,可以使人感到幸福的春风。金石学之美,极其雄浑旷达,如崇山峻岭、原野、临海、长江。山川秀美,小桥幽雅,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也;这是由于产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因素造成的。世界上没有那种美,没有女人味就没有男人味,没有男人味就没有女人味。这叫互补。当然,爱好可以不同,但评价要公正。欣赏书法,其实是欣赏者的心理与书法家的作品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两者之间的一种精神碰撞与合作。这种交流绝非易事,需要一定的条件。书法家的作品要有技巧,要有明确的意图。欣赏者要对书法艺术有一定的了解和实践能力,要了解历代著名书法家、流派及其代表作;要懂一点笔墨技巧,懂一点历史知识,包括多读书,多动笔,否则很难洞察书法艺术的内在奥妙,那么,怎样才能具体了解和欣赏多变的、有生命力的书法艺术呢?总之可以从“形质”和“气质”入手。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手中的笔在纸上运动的真实记录,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一目了然地暴露在纸上,成为通常所说的墨迹或笔迹。墨中的色彩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形”,一个是“气质”。形式是一幅点画的形状和本质,是人物的构成,它包括线条、重心和姿态三个要素。同时,书法作品也反映了作者的精神气质,所以其面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种艺术个性的表现称为气质,它包含了笔墨的神韵、风格、趣味等要素。气质各异,千变万化。欣赏书法如果能抓住“形质”和“气质”这两点,就抓住了核心问题。
形质的完整,是指点画的形状和本质符合笔法和字形结构的原理,即形成有规律的书。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气质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因为气质是书法家的内心独白,它包括作者的气质、禀赋、性格、修养、学识、学识、品德和情感的变化等等,这些都不是单靠技巧所能达到的。“一本书就像一本书,像它的学问,像它的才华,像它的雄心。总之,一日如一人”(刘熙载《艺术大纲》)。当形式、质量和气质和谐一致时,作品就有了自己的风格和艺术性。当然,形式、素质、气质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每个人在同一个岗位上都有不同的面孔,就是不自觉地渗透了自己的气质。而优秀的书法家必须有意识地将深厚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从而形成具有艺术个性的风格。
欣赏书法的精髓也是学习。在欣赏书法的时候,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加深了,所以也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所以,要提高创作能力,就要提高鉴赏能力。相反,如果我们的艺术水平上升,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交替上升。因此,书法欣赏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提高一个人书法水平的重要环节。孙说得好:“自傲之人,性必穷,绝不动心。自卑的人还是会动心,一定有原因。”可以断言,一个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一定是一个颇有鉴赏能力的批评家。
书法是一门技巧与意境相结合的艺术,颇有特色。鉴赏时,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大胆地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在作品中自由翱翔,透过朴实自然而不雕琢的汉字,观察内在的美。我们也可以从“妖娆”装妖媚的外表,以及“彪悍”装死板无情的外表,和“思念”装潇洒的外表,发现它的肤浅和缺乏高贵品位。王羲之看书法点画,就把它和自然界的一切生态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看到一横就是“孤舟过江岛”。如果我们能怀着这样的遐想去欣赏书法艺术,我们的文化生活就会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就会充满激情。人们之所以如此需要书法艺术,如此热爱书法艺术,是因为它能给人以高贵的美的享受。
清代刘熙载说:“看人读书,无非是看人在草地上走。”草书,尤其是草书,限制最少,变化最大,最能体现书法家的意境,内心的律动,感情的宣泄。草书表达了一种朦胧的、多变的、甚至狂热的美,所以欣赏书法就是欣赏艺术和生活。
书法艺术的欣赏需要靠视觉,看表象,深入核心。要认识玄学的本质,从形见其神,把握玄机,追求空性。草书的美大多隐藏在形式的中间或后面,线条是具象的,但线条所表达的思想和意趣是抽象的,所以我们要能从具象中提取出它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才不会领略到它的肤浅和魅力。因为书法所表现的,并不是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一种形象,比如亭台楼阁,茅舍小桥,兰花,竹菊,飞禽走兽等等。当然,书法之美源于自然,但不是对自然的直接写照,而是弃其表象,取其精华。比如横线叫千里云,点叫峰坠石,竖线叫万岁枯藤,阿格叫百军弩发,一巴掌叫一波轰然雷鸣,等等。上面描述的所有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丰富想象力把这些现象一个个画出来联系起来,而不是像画天上的云一样写一条横线。现在有一些书法家强烈地将绘画和书法结合起来。这种思维和表达方式只知具象而不知抽象,是对艺术的庸俗化和肤浅化理解,抽象是造型的基础。著名文学家韩愈称草圣张旭:“情绪、困窘、贫穷、悲伤、快乐、怨恨、渴望、醉酒、烦闷、委屈,都要用草书来表现。观物,可见山川、鸟兽、虫鱼、花草、日月星辰、风雨、电闪雷鸣、歌舞战斗、天地变化,可喜可贺,一个都在书中。”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在张旭的草书中体会到。但是,看张旭的草书,真正存在于纸上的只是线条,是韩愈欣赏张旭草书时产生的感同身受。
韩愈高度抽象的思维,把线条看得活灵活现,充满思想感情。以韩愈的鉴赏水平,他看到了书法艺术的抽象美,正是因为有了抽象美,书法才常常被以抽象的方式评论。比如苏东坡称颜真卿“瘦如秋鹰”。赵构说,米芾“平静而快乐,就像骑着一匹好马,前进和后退,懒得鞭打”。董其昌称右军“如凤凰”,米芾的苏铁“如狮子捉大象”。萧炎对古今学者优劣的评价:“钟繇书游天云,多人戏海”,“王羲之书跃天如龙,虎卧凤凰”...没有一个讲书法的笔法、结构、构图的,是真的在评论书法。这是对书法艺术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的评论,我们可以对笔的使用和书法的结构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但仍然找不到最确切的语言把书法这个词说得非常清楚,仍然觉得看不懂,于是有了各种泛泛的描述。欣赏者只谈感受,不谈具体,感受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令人着迷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听听孙所作的对比与赞叹:“见夫挂针而露之异,冲雷而落石之奇,飞兽之恐怖,舞蛇而惊之态,落岸之势,临危之形;”或重如云,或轻如蝉;导泉,山必安;就像是正月里的悬崖,又像是星辰间的河流;以自然之美,非力运之威,可谓智巧兼备,心手顺畅,事出有因。"
这就是“艺术”和“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