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息摄影?
分析:
全息术
全息术,又称全息摄影,是光学中一项非常有吸引力的技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洒在路上的油膜在阳光下会呈现出很多颜色,吹出来的肥皂泡上也会看到同样的情况。原因是肥皂泡两侧的反射光发生干涉,称为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光是摄影的生命,光有很多特性,比如色散、散射。有经验的摄影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象,化害为利,从而为作品增添一些新奇的效果。相机镜头是由多组镜头组成的。为了避免光线在镜头表面的反射损失,人们发明了镜头的镀膜技术,使一定波长的光线在反射时相互抵消,从而增加进入镜头的光线,使图像更清晰。同样,人们利用光波的干涉特性,开发出了具有立体效果的全息摄影技术。全息摄影曾经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专利技术,但现在普通人经过一定的学习就可以掌握,比如信用卡或书籍封面中常用的假卡,是三维成像的东西,在阳光下呈现出彩色的反射光。
“全息图”这个词我们会很熟悉,它和耳针里的人体全息图联系在一起。人耳是人体的缩影,对应着人体的各个器官。从这里,人们进一步研究,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全身的信息,所以称之为全息图,也很容易理解全息。
全息摄影和普通摄影的区别
分类全息摄影普通摄影
记录模式物体光束和参考光束光学透镜成像(物体光束)
记录内容物体散射光的强度和相位信息,场景本身或反射光的强度。
记录后的成像介质称为全息(全灰调)感光胶片。
一般图像观察的方式是借助激光还原眼直视。
颜色表示彩色干涉条纹图像彩色物体图像
图像以三维场景为特征,只有散射光,没有真实的平面物体图像。
一、光干涉现象是什么?
在物理课的力学中,我们做过水波的干涉实验,根据光的波动特性,人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光波的干涉和衍射。为了得到两束频率相同的光,让光同时从一个狭缝射向第二块屏幕的两个小孔,两束光在屏幕后面出现干涉条纹。条纹的出现是因为两束光的波峰和波谷会因叠加(同相)光而加强,当它们相互抵消(同相)时,光会减弱。这一现象让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斯蒂芬·本顿(Stephen Benton)发现背后隐藏着一种高科技,从而对这种技术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全息图像的特点
全息术的原理是由英国物理学家丹尼斯·丹尼斯·加博在1947年提出的,这位科学家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拍摄全息图像时,光波本身和两个光束的相对相位被记录下来。相位是由实物(图中蓝光)和参考光(图中红光)的位置差造成的。我们无法从全息图上的干涉条纹看到物体的成像。我们必须用内聚激光精确地瞄准目标来照射全息图,以便再现物体光的所有信息。一个名叫班顿的人后来发现了一种更简单的利用白光恢复图像的方法,从而使这项技术逐渐走向实用阶段。当《国家地理》杂志第一次在封面上使用白色全息图时,其销量在重印后从1000万份增加到1600万份。这项技术后来从美国传到欧洲等国家,被广泛应用于信用卡等伪造技术中。激光全息术也风靡全球。
全息摄影是一种通过激光光波的干涉来记录图像和再现图像的摄影技术。它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立体照片技术。我们可以观察它周围的所有方面,但我们不能触摸真实的物体。其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如下:
1.重建的立体图像有利于珍贵艺术品的保存和收藏。
2.拍摄时,每一点都记录在全息图的任意一点上。照片一旦损坏,也没多大关系。
3.全息照片立体感强,图像生动,借助激光可以在各种展览中展示,会得到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