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侃|不知不觉,这个品牌已经耕耘了34年,是一个极品。

不知不觉,讴歌品牌已经培育了34年。巧的是,我和讴歌品牌同年出生。34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珍贵而迷茫的,可能在很多人眼里是这样,但被生活撕裂又试图改变的“无聊”又有谁能理解呢?相比之下,34年的讴歌品牌,活得比我更“极致”。

1986中国事件期间,开始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电视剧《西游记》开播,中央电视台第三套(CCTV3)开播,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实施,中国第二汽车厂建成。

上世纪80年代,日系车前三名中兴起了“豪华车”风潮。

1983丰田在中国打造了自己的豪华品牌:雷克萨斯。

1986本田在美国成立豪华子品牌讴歌。

1989日产在美国成立豪华子品牌:英国菲尼迪。

三个日系奢侈品牌的诞生,让亚洲成为追赶欧美的一条光明大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汽车集团就开始酝酿一个名为F1的品牌(旗舰?1)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与欧洲豪华车市场竞争。雷克萨斯的诞生可以说是亚洲汽车的骄傲。凭借丰田品牌在美国市场的良好口碑,仅用了几年时间就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进口豪华车品牌。几乎与此同时,本田和日产也在筹划一场高端车的销售竞赛。与丰田不同的是,本田和日产的高端产品都是直接以“顾客之家”的模式诞生的,以至于全世界都以为讴歌和英国菲尼迪是美国品牌,然后凭借美国的强势地位迅速推广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得不说,日企强大的营销手段真的把美国车市搞得天翻地覆,一时间冲击了美国本土汽车品牌的生存空间。

讴歌“极致”的品牌历程

1986讴歌推出首款车——传奇?4门版和Integra?5门掀背车和3门运动型轿车。1987和1988年,讴歌连续两年成为美国进口豪华车销量冠军,并推出传奇?轿跑车.

1990,讴歌推出全球首款全铝汽车NSX,被誉为“史上最好的跑车”。同年发布二代?传说和?传奇?Coupe两款新车。1994年,讴歌在美国的销量达到1万辆。?同年,NSX-T的敞篷版上市,使用了新的TL。活力的换代车型亮相。

2000年“超级四驱自由操控系统”(?SH-AWD)顺利诞生,MDX当选为?电机?《潮流》杂志“年度最佳跑车”和“2001北美最佳越野车”荣获“北美最佳越野车”称号。汽车?然后呢。《驾驶员》杂志评为“年度最佳豪华SUV”。讴歌成功发布了首款在美国设计研发制造的中型SUV MDX。

2006年?讴歌在品牌诞生20周年之际登陆中国。同年,经过重新设计,新一代MDX亮相纽约国际车展。2013广汽集团和?本田just?就讴歌品牌在华事业发展规划达成基本一致,实现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2016年生产讴歌品牌汽车的目标,正式开启国产讴歌新征程。

讴歌“极致”的手法

很多人觉得讴歌没有“看家本领”。虽然国内销量确实不尽如人意,但作为标准的豪华品牌,讴歌在技术方面从未输给欧洲一线车企。

发动机

燃油发动机方面,2.0T直喷VTEC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马力265ps,最大扭矩380Nm,在3000转到4000转之间可以完全释放,从而提高输出效率,消除增压滞后现象,实现平顺响应性能,实现54%的低速扭矩提升,堪比跑车级的出众动力。

混动方面,综合最大功率215ps的阿特金森循环DOHC?静脉注射。TEC发动机,SPORT?混血儿?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让高性能和低油耗不再对立,营造出非凡的静谧空间,让驾驶乐趣进入新境界。

变速箱

新RDX首次配备了10AT行星齿轮箱,具有更大的传动比。相比前作反应速度提升750毫秒,换挡更流畅。与之匹配的是第四代SH-AWD,可以在前后轴和左右后轮之间快速分配驱动力比例。

全新的?RDX?把传统的变速杆换成全电子线控换挡,按下按钮就可以选择驻车档、空挡和前进档,再拉回专用开关就可以选择倒档。此外,当车辆在行驶或倒车模式下停车时,如果驾驶员解开安全带并打开车门,系统会自动选择驻车档。

四轮驱动系统

运动?混血儿?AWD吗?多动力超越四驱系统,结合发动机混动技术,让四驱轻松摆脱机械带来的挫败感,让驾驶真正“享受”。根据发动机和电机的不同特性,可以在不同的路况下保证动力总成的最佳综合效率。双电机单元使两个后轮由独立电机驱动,根据实时路况做出灵活反应,智能控制各轮扭矩精准输出,带来全时四驱、操控得心应手的震撼体验。

AWD吗?作为补充的敏捷控制辅助系统,超级四驱力自由控制系统采用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可以独立控制左前轮或右前轮的制动控制,提高转弯时的跟踪能力和平衡。转弯时,外侧后轮转速比前桥快,通过扭矩分配产生横摆力矩,帮助车辆转弯,避免转向扭矩不足,提高可控性。由于前后轮的侧偏力分布更加均匀,因此在湿滑或干燥路面上都可以增加整体侧偏力,使车辆在快速过弯时表现更好。

身体结构

得益于先进的车身设计,比如最新一代讴歌高级兼容工程(Advanced?兼容性?工科?简称ACE?)车身结构,激光焊接和热冲压超高强度钢门框设计,其特点包括全新的双环后车身/车架结构,超高强度钢内外前门框设计,以及增强的正面碰撞能量管理能力,ACE?车身结构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最大限度地降低正面碰撞中发生碰撞或漂浮的可能性,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使其远离乘员舱,从而使碰撞安全性能更加优越。

ACE?车身结构可以主动将正面碰撞能量传递给上下结构部件。包括底架导轨、侧梁和a?专栏。原创设计”?“,,道?有助于通过车辆整体结构的更大比例来分散上述正面碰撞能量蓝色。ACE?车身结构可以更有效地引导乘客舱周围的碰撞能量,并使其远离乘客舱。从而防止车厢变形并提高乘员保护效率。这项技术有点类似于沃尔沃的“笼式车身结构”。

转向系统

精度?全部?轮子?转向?四轮精确转向系统

精确控制四轮角度,在任何路况下,超乎想象的精准操控性能为您提供随心所欲的驾驶乐趣。

直线减速:两个后轮前端缩回。增强车辆直线行驶的稳定性。

转向过弯:两个后轮指向与前轮相反的方向,有助于减小转弯半径,提高车辆的过弯性能。

高速变道:两个后轮与前轮指向一致,提高了车尾的跟随能力,使并线动作更加敏捷。

照明系统

新设计的LED光学照明系统?宝石?眼睛?(宝石眼)大灯是讴歌独创的光学照明系统。

宝石?眼睛?头灯有更好的夜间照明和能见度。近光灯可达140m,远光灯比传统卤素近光灯高出110m,其光束宽度约为30m,也比传统卤素近光灯高出不少。

LED大灯不仅可以提高驾驶员的信心和主动安全性,还可以消耗更少的能量,降低发动机负荷,提高燃油效率。此外,LED大灯的使用寿命比HID大灯长3倍,比卤素大灯长6倍,可以实现更换次数更少,节省相关成本。此灯配有自动开/关功能,近光灯还支持遥控钥匙操作。

智能安全

讴歌?手表?它集成了许多高级别的智能安全功能,包括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S)、后视动态提醒系统(CTM)、盲区监测系统(BSI)和碰撞缓解制动系统(CMBS?)、主动巡航控制系统(ACC)、低速车辆跟驰系统(LSF)等全面的主动安全系统,为驾驶者构建全面可靠的驾驶保护。

讴歌造车的“极致”理念

讴歌在国内的产品线是怎样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三辆越野车,一辆轿车和一辆超级跑车。SUV车型占产品类型的60%。唯一一款车TLX-L几乎没有进入大众的选车领域,超跑NSX也只是车展的专利。因为之前对RDX和CDX车型有过深入接触,所以对讴歌的“极致”演绎有自己的体会。

外部

到目前为止,三款SUV的前脸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是品牌最有争议的地方。* * *区别在于五边形菱形前格栅和宝石?眼睛?(宝石眼)大灯,由于菱形进气格栅是由历史车型演变而来的重要家族特征,而宝石眼是讴歌独创的光学照明系统,两者的结合直接导致了讴歌固定的“脸部轮廓”。

车身秉承极致的3D设计语言,无法捕捉东方审美,对于很多女性和传统家庭来说,这样“华丽”的外观容易让人记住,但也容易让人厌倦,这可能是讴歌在国内销量不佳的原因之一。

内部装饰物

比起外观,国人更喜欢有质感的内饰。在之前的体验中发现,即使是国产讴歌也比BBA品牌更精致。面板之间的缝隙,规整的拼接,触摸后细腻的反馈,让讴歌内饰不像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更高级大胆的设计深受成功人士的喜爱,对细节的完美处理更能体现出讴歌。

最高成就

当你坐在驾驶舱里启动发动机,当你惊讶于车内的寂静,当你加速时,如丝般顺滑,当你需要调整时,你触摸按钮,这一切都向你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豪华。我们没有理由说讴歌不是豪华品牌。其尖端科技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安全驾驶,更是极致生活的象征。

满足生活需求和体现极致生活是两种不同的感受。也许后者的抽象概念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细数所有汽车品牌,除了遥不可及的超豪华品牌,能以可接受的价格灵活满足生活需求的车型并不多,能做到极致生活的更是难上加难。讴歌体现的品牌价值,可能不是销量的多少,也不是影响力的大小。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恋爱了,被某种“极致”吸引,那一定是讴歌传达给你的。它的存在是一种精神慰藉,是追求品质生活的唯一选择。

写在最后:

1986在中国,当几个家庭围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游记的时候,邻国日本已经在发展自己的豪华车品牌,与欧洲车企竞争。今天我们虽然缩短了轿车的差距,但离造豪华车还很远。讴歌品牌在国外诞生,作为超跑问世,发展出多元化的前沿技术,至今已有34年。因为销量下滑,一度在本田的4S店销售,不禁感慨一个饱经风霜的汽车品牌被残酷的现实撕得粉碎。这个场景很像一个34岁的男人。傲慢的外表下,是对家庭和人生的种种无奈。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演悲剧。未来是一场充满未知的游戏。到达终点只是结果,生命的终极雕琢才能创造无限价值。

讴歌”“精度?精心制作?“表演”这个概念就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你连经历惊涛骇浪的勇气都没有,就永远体会不到“不平凡”的人生。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