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简介

三峡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源于1978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系,2004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入三峡大学的原湖北省岩石崩塌滑坡研究所,2005年成立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

目前,学院拥有130多名教学和科研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55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北省优秀人才1人,楚天学者7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二级人才9人,湖北省“教学名师”66人。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和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是湖北高校的“创新成果突出学科”和“优势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分别于2001、2002、2007年获批设立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为湖北省首批“百人计划”。

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城乡规划、地质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1999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估,是湖北省品牌专业。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设有建筑工程系、岩土与地下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地质工程系、测绘工程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土木与建筑学院实验中心等七个教学单元。目前在校本科生1800多人,硕士、博士研究生400多人。

土木建筑学院有很好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基地。目前拥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电岩土工程中心、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建筑质量检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具备土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计量认证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风险评估甲级、岩土工程勘察测绘乙级);拥有300T反力墙、加载控制系统及配套设施齐全的结构实验大厅、200T长轴实验机、100T材料实验机、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实验系统、混凝土静动态破坏过程CT观测实验系统、国内最大的人工降雨滑坡实验平台、粗粒土三轴实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实验系统、岩石三轴实验系统和岩石流变实验系统。

学院对外交流广泛。与日本京都大学、德国柏林应用技术大学、法国克莱蒙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法国杜威矿业技术学院、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法国国立路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Geo-slope公司(加拿大)、Itasca公司(美国)、卡尔加里大学、北海道工业大学等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联合科研。熊猫-ⅱ型动力触探仪正在与法国克莱蒙大学联合研制,与香港大学进行三峡库区滑坡机理联合科技研究,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进行清江滑坡机理联合科技研究。五年来,承担了863计划、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电力公司及各类省(部)级基金项目等重大科技项目90余项,横向项目600余项,科研成果10项,经济效益8亿多元。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300余篇,出版著作22部,获得发明专利1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三等奖11项。

在近4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以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主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团结奋斗、探索创新的文化氛围。目前,全院教职工正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开启学院发展新篇章。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国家工程建设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土木工程和地质灾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科学技术研究,学科不断发展壮大。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地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两个学科、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和地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于2006年6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1 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于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创新成果突出学科”,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006年,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学科被批准为湖北省第四批博士点。2001、2002年和2007年,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系、岩土工程系、结构工程系获批设立“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006年和2012年,土木工程被批准为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是湖北省首批“百人计划”。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建筑学院现有教师15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65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湖北省优秀人才1人,楚天学者6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1人,二级人才9人,湖北省“教学名师”66人。

土木建筑学院有很好的研究平台和研究基地。拥有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国电集团岩土工程中心、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检测计量认证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风险评估甲级、岩土工程勘察测绘乙级);拥有300T反力墙、加载控制系统及配套设施齐全的结构实验大厅、200T长轴实验机、100T材料实验机、混凝土材料耐久性实验系统、混凝土静动态破坏过程CT观测实验系统、国内最大的人工降雨滑坡实验平台、粗粒土三轴实验系统、GDS非饱和土三轴实验系统、岩石三轴实验系统和岩石流变实验系统。

学院对外交流广泛。与日本京都大学、德国柏林应用技术大学、法国克莱蒙大学、法国里尔科技大学、法国杜威矿业学院、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室、法国国立路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Geo-slope公司(加拿大)、Itasca公司(美国)、卡尔加里大学、北海道工业大学等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合资企业。熊猫-ⅱ型动力触探仪正在与法国克莱蒙大学联合研制,与香港大学进行三峡库区滑坡机理联合科技研究,与法国里尔科技大学进行清江滑坡机理联合科技研究。五年来承担了90多项纵向课题、600多项横向课题、10项科研成果、8亿多元经济效益,其中包括863计划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土资源部、国家电力公司及各类省(部)级基金项目。发表高标准论文5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300余篇,出版著作22部,获得发明专利1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8项,二、三等奖11项。

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现有本科生1400余人,研究生200余人(含工程硕士)。还有各种级别的继续教育,如成人学历教育、研讨会和短期培训班。学院贯彻“注重能力、注重实践、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方针,培养出了一批批广受好评的毕业生,在服务水电行业和地方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党委书记:黄,男,出生于1963,山东滕州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1986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毕业。留校后在教务处和人事处从事教师、教材、教研、学籍管理工作。历任科员、科长、副局长。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委办公室、党建、纪检、统战、工会、计生、综治、党校和学院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建筑工程系。

院长:张国栋,男,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减灾防灾与防护工程、岩土工程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开展地质灾害机理、监测预报、大型物理力学试验研究、地质环境调查地球物理方法研究、防护工程研究等教学科研工作。湖北省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他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湖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湖北地震学会理事。主持学院全面行政工作,联系地质工程系。

党委副书记:王静,管理学硕士,讲师。1998毕业后留校工作,2010毕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2012被评为三峡大学“十佳班主任”。历任辅导员、专业教师、后勤管理处及基建与后勤管理处综合科科长、后勤集团第五联合党支部书记、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组织员,2012年9月起任土木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协助书记工作,分管学生、学生党总支、* *团委、宣传、校友会等工作。联系道路桥梁工程系。

副会长:程,男,1972年8月出生,党员,博士,教授,法国路桥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研究所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岩土基础》编委,湖北省年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渗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隧道施工中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的物理模拟方法和变形控制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学报》、《煤炭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持计划、国土资源部等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2007年、2012。协助院长工作,分管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联系测绘工程系。

副校长:王乐华,男,8月出生,1977,安徽怀宁人,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三峡大学岩土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前期、三峡、小湾、南水北调等30余项工程研究项目。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第5名)、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部(第2号)。讲授岩石力学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主持校级教研项目2项。历任三峡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系主任、三峡大学“2011计划”办公室副主任、湖北省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协助院长工作,分管科研、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国有资产管理、网络建设、资质管理等工作。联系岩土和地下工程部门。

副会长:刘,男,1973年6月出生,湖北京山人,博士党员,教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力学学会理事,三峡大学“15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2003年3月,昆明理工大学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专业硕士毕业。2007年9月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3月晋升副教授,2013年3月晋升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灾变动力作用概率模型及其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0余篇;出版第一作者的《结构动力学》等3本研究生教材;负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纵向项目6项。2011年8月获中国理论与应用力学学会全国徐志伦优秀力学教师奖;2013年3月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协助院长工作,分管本科教学和高等教育研究。联系建筑和城市规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