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应该有好的精英教育。由于体制、文化、投资等各种原因,我们对推进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投资体制、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建立精英教育的保障体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7%,在校生超过19万人,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正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过渡到社会的中心,成为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如何看待和办好精英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精英人才的竞争是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精英教育是精英人才脱颖而出的主要渠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应该有好的精英教育。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精英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外交、文化领域,还是在政府、行业等不同的行政部门,精英人才都发挥着引领社会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作用。从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来看,高校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与社会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传播文化和国际交流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高校的水平正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决定高校水平的主要是师资力量,也就是这个学校所拥有的精英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一流的教师,也就是一流的精英人才。事实上,当前空前的国际竞争的主要焦点是人才,即精英人才资源的竞争和争夺。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精英人才,就拥有了该领域的核心技术基础、技术创新能力和战略竞争力。拥有精英人才的方法是引进和培养他们。在中国,精英人才的引进正成为人才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的引进面临着成本高、好人才难求的局面。因此,培养,即精英教育,仍将是我国精英人才涌现的主要渠道。精英教育需要从大学和社会工作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但高校的精英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要重视精英教育。环境、投资、培养目标和模式等问题是精英教育发展的障碍。在精英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下问题成为进一步推进精英教育的障碍:——缺乏培养精英人才的意识和环境。推进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首先要有培养精英人才的意识和环境。由于体制、文化、投资等各种原因,我们对推进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培养精英人才的意识和环境。比如,到目前为止,我们对精英教育的研究还很少。即使在外交、医疗等急需精英教育的领域或行业,我们也没有提倡精英教育,也没有研究过精英教育的相关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我们缺乏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理科基地、工科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也缺乏相关研究和明确目标。精英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思想品德,良好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心,良好的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此外,他们还应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尤其是英语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同时要对中西文化有较好的了解,有良好的生活艺术和文化素质。换句话说,精英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高素质创新型后备人才。——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机制。中国高等教育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投资不足问题。不仅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每年的人才培训费也很少。我国大学生年平均经费不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20。精英教育意味着比大众教育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也意味着更大的投入。不能只靠政府拨款和学生学费,要建立新的筹资机制。这些机制可能包括鼓励和接受捐赠、成果转化和专利转让,以及与企业或行业部门开展联合培训。——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于精英教育,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适合。比如我们的专业设置还是很窄很死的。学生一旦进入某个专业,调整专业还是很难的,学分制的推广和实现还是很难的。无论是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调整方面,都很难进行学科的整合和交叉。此外,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亟待改进。——学生本身缺乏成为精英的动力和精英意识。如何抓住人生中最丰富多彩的四年,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社会精英,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课题。——教风学风。现在的教风学风也是严重阻碍精英教育的问题之一。要成为精英,肩负起中国未来社会领导的责任,一个人必须是有道德、有责任感、诚实、有爱心、有创新精神的杰出人士,并掌握相关领域的特殊技能。学校系统。经过多年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但仍有许多不适合精英教育的地方。比如在教研室、系、学院、学校的管理系统中。因为所有的讲师都属于一个教研室,而教研室又与专业联系紧密,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很难相互选课,不同教研室的不同老师因为工作量大不得不多上几节课,甚至同一节课。此外,在人事管理、科研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制度上,还有一些地方或多或少与推进精英教育不相适应。深化投资体制、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精英教育保障体系。我们应该研究和论证精英教育,关注精英人才的培养。在我看来,以下措施值得考虑:——几所大学要以精英教育为导向。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1552所高校。我们需要一些专注于精英教育的学院和大学。这些学校不应该招收太多的学生,也不应该以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大众化教育为主。他们要围绕精英教育制定战略,加大投入,巩固成果,推进和深化改革,培养国家和民族需要的精英人才。——一批高校要重视和推进某些领域的精英教育。我们有一批学术水平高、文化底蕴深厚、知名学者众多的大学。这些高校具备开展精英教育的水平和条件,但同时也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他们的资金来源比较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高水平大学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应该以精英教育为主。——精英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精英教育的重点是全面培养学生,让他们在合适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为将来步入社会的精英打下基础。这包括精英意识、思想道德素质、诚信法律意识、社会责任与爱心、能力与知识的培养。在能力培养方面,要强调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投资体制、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精英教育保障体系。推动精英教育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有能承担精英教育任务的师资,二是要有包括投入和管理在内的保障体系。要搞好精英教育,就必须改革上面讨论的各种问题,同时建立新的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我们应该促进研究性学习,它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和学分制,改革旧的专业招生和固定学制。推进绩效拨款机制,改革旧的人均拨款制度。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建立精英教育的培养保障机制。精英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一件大事。如何打好培养高素质精英人才的基础,是当前国内外形势对高校的客观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谨慎应对,深化改革,积极发挥师生的主人翁作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