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农村经济、城市企业和对外开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期。1979年9月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地制宜,保证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从“包产到户”到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综合攻关为特征的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近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利益和国家粮食安全。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特别是将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有效保护了农民利益。2005年,中国有28个省份完全免除了农业税。200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大减轻。

2.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

改革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发挥了主导作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不断完善,更多国有资本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

3.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近年来,采取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改善社会服务、完善政府监管等一系列措施。非公有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取得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4.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我们只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只允许劳动参与价值分配。经过不断的思想解放,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各种非劳动要素也可以参与价值分配,并强调建立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实践中,资本、技术专利、管理等非劳动要素早已被允许参与分配。建立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机制。同时,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保障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

5.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主要由国家计划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起辅助作用,尤其是货币政策。经过30年的不断改革,原来的国家指令性计划已被现在的指导性计划和规划所取代,原国家计委也改为国家发改委,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通过行政、投资、财政、金融、税收、外贸、外汇、价格和流通等方面的不断改革,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宏观调控由原来的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逐步转变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手段。

6.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经过不断的价格改革,我们已经把原来的计划价格转变为主导的市场价格。目前,除利率、电价、油价、水价等金融、能源和城市公用事业领域仍由国家计划控制外,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由市场竞争决定。除了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采取的一些临时性价格管制措施外,大部分时候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