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一个解放的故事:解放路。

1949年5月3日,对于浙江人,尤其是杭州人来说,是一个永远被铭记和纪念的日子。

那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杭州,钱塘江历史名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迎来了新生。以这一天为标志,浙江各地相继解放,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60年后的今天,为纪念5月3日杭州解放这一历史性的日子,浙江日报社、团市委、浙江广播交通之声、浙江在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上城区区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我与新中国?寻找杭州解放的记忆”群众参与纪念活动。

今天,在钱塘江畔的六和塔脚下,300多人聚集在杭州解放纪念碑前,包括参加过杭州解放的老兵,见证过杭州解放的人们,武警钱塘江大桥中队的战士,解放北附近的大学生和社区居民,共同回忆难忘的历史事件,缅怀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阐述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 *寻找杭州解放的记忆。

在解放的路上,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缅怀中前行,使命感油然而生。

60年前的5月3日,人民解放军跨过了这条路,带领杭州人民走向了一个新世界。

60年后的今天,浙江工业大学60名学生从杭州解放路元华广场出发,守护国旗,“重走解放路”。在这条承载着杭州解放记忆的道路上,我们应该珍惜历史的记忆,坚定地以责任感和使命感报效祖国和人民。

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余江县学生,高举国旗,显得格外意气风发。“我从小就听爷爷说,他是红军在路上捡到的孤儿。是红军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后来参军了,参加了解放上海。”因为这段渊源,小雨觉得参加这个活动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回到解放路只有几百米,但当我们举着五星红旗,沿着解放军走过的路,想着60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我们不禁产生一种使命感,一种要像解放军一样扛起祖国命运的使命感。”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大二学生胡,是入党积极分子。在参加今天的纪念活动之前,她特意和同学一起查阅了很多关于杭州解放的史料,加深了解。

走在方阵中,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大二学生石冬燕若有所思。“过去,我走过无数条解放路,但在杭州的解放日,再次走在这条路上,我特别感动。”小史说:“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但我们回忆解放路上的历史故事,看看繁华的城市,感受幸福的生活。我们知道,这些都是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会努力让国家更加富强。”石冬燕还随身带了一台相机,准备拍一张照片记录下今天纪念活动的全过程。

解放碑,追忆往昔峥嵘岁月。

——珍惜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

由本报、浙江广播交通之声、浙江在线发起的“寻找我被解放的记忆”活动开展至今已超过1个月,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响应和参与。有的给本报投稿,有的通过热线诉说自己的感受,有的精心整理史料。

今天的纪念活动吸引了各界人士。日前,为了参加这场有群众参与的纪念活动,大学生、武警战士和社区居民热情高涨,通过历史的准备和回顾,激发爱国主义和报国之志。

在解放碑公园广场的活动现场,一面面国旗迎风飘扬,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一连串深情的叙述,一次次激起了大家的* * *心。“没有* * *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60年来,祖国越来越富裕,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是* * *产党的好,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77岁的“老杭州”余子根的思绪也回到了60年前。“杭州曾经是一个破旧的城市。现在路宽了,楼高了,老百姓没什么好担心的。”

70岁的南兴街道居民周复旦对军民的记忆最深。“那时候,我住在南星桥。我懂事了,看到了解放军进城的过程。人民解放军纪律严明。晚上还是有点冷,但他们睡在屋檐下,不扰民。人们再三邀请他们在屋里休息,但他们仍然坚持露营。他们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解放纪念碑下,滚滚的钱塘江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六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忆苦思甜,情在心头。“这次纪念解放活动很有意义,加深了我们对党的热爱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奋进。”1947出生在海月桥社区的王龙友说:“我和新中国一起长大。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革命先烈的牺牲成就了我们的今天。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不仅要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更要告诉下一代珍惜今天的幸福,报效国家。这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回归。”

活动现场,感谢伟大的中国制作方,热烈的掌声送给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热烈的气氛感染了现场的人们。一些居民争相参加,一些路人停下来听老人的故事,许多游客拿起相机拍摄感人的场景。

70岁的孔显卓从报纸上得知今天的纪念活动,一大早就赶到纪念碑前。他把镜头对准活动现场,一次次按下快门。“这种活动很有意义。虽然杭州解放时我不在这里,但解放以来,中国的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变化,这要感谢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和在千千献出生命的* * *制片人。”受纪念活动的启发,孔老先生计划今天参观几个烈士纪念馆,拍摄一组关于解放记忆的照片。

路过活动现场的上海游客郑先生也带着他9岁的儿子停下了脚步。“原来解放军是从这里进城解放杭州的。这次来杭州,真的很庆幸你来了。”郑先生认真地说,回去后要在网上查查史料,给自己补上这一课,再讲给儿子听。

土生土长在钱塘江大桥旁的杭州市民曹惠珍和她的母亲、丈夫以及孙女来到了这里。“这是我们了解历史、缅怀先烈、接受教育的机会。作为杭州人,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天。”曹惠珍告诉记者,过去,我经常听附近的老人谈论解放的历史。今天,更难得的是能面对面的听老兵们说话。今天,她特意带着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女楼生来接受教育,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一旁的小女孩指着胸前的红领巾说:“红领巾代表着红旗的一角,那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今天特意戴了红领巾来参加这个活动。”

南星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精心准备,利用各社区及周边的教育资源,组织居民参观烈士纪念馆,祭奠杭州烈士陵园的烈士。今天除了社区组织的群众,还有很多居民自发前来参加。

钱塘江畔,一个特殊的

精神洗礼

——把爱国变成报国之志,强国之旅。

寻找记忆解放的过程,是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洗礼的过程,尤其是青年人认识革命过程、升华爱国情怀、坚定报国信念的过程。

听着杭州解放的亲历者、82岁的刘洋老人的叙述,现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5月3日上午,我团与九溪之江大学(老浙大)和六和塔的敌人交火。看到解放军来了,守桥的敌人闻风而逃,很快就被我们打败了。两小时后我们击溃钱塘江大桥,部队继续向杭州挺进。”

“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希望青年人保护革命成果,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创业。”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活力的面孔,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兵语重心长地寄语广大青年朋友,字字珠玑,拨动心弦。

23岁的武警钱塘江大桥中队战士徐亮全神贯注,眼眶不可避免地湿润了。“在烽火岁月里,我们的革命前辈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大桥,用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和平时期,作为一名守桥人,我要不辱使命,学习先辈的精神,把爱国转化为实际行动,站好每一个班次,保护好这座桥。”

回首60年前,让80多岁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江印象最深的是骑自行车迎接解放军。“5月3日1949,听说解放军进城了。我在黎明前骑着自行车来到灵隐,迎接解放军进城。”刘江教授回忆说:“当我骑车回学校报道这个消息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大家赶到西湖断桥,和人民一起欢迎解放军。”

“建设新中国的任务落在全体学生身上。我希望你能学习你的技能,肩负起历史的信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刘江教授的厚望激励着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浙江警察学院大二学生蒋大力说:“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没有经历过什么磨难,但历史不能忘记。我不仅是大学生,将来还是一名人民警察。现在我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继承革命传统,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浙江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王静在参加纪念活动前,特意看了相关书籍,了解这段历史。“我是杭州人,更有责任找到杭州解放记忆。以前爷爷经常给我讲解放,感谢革命先辈,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王静说,明天是五四青年节,她深知青年人的重任和使命。

在杭州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年轻人也在积极寻求解放记忆。看着历史图片和烈士遗物,阅读详细的评论,记录感人的故事,大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生陈晓萍和吴建民在纪念馆前合影。“这是一堂特殊的党课。我是预备党员。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铭记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革命先烈在战争年代为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现在,在优越的条件下成长,我们要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把深沉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热情,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用真才实学参与祖国的建设,实现自我价值。”

5月3日,杭州解放碑下的纪念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寻找记忆解放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传承革命传统、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脚步在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