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台区社会

秦汉时期修建了“褒斜栈道”和“何山坝”,对提高工程技术和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铁农具、锅碗瓢盆、丝绸棉布、金银首饰的加工制作技术逐渐完善。民国二十八年(1939)以后,随着小规模火力、水力发电和米粉机械加工的出现,汉台区的生产技术开始从手工业向半机械发展。汉台区科技真正起步是解放后。1949至1959期间,广大群众致力于科学普及和技术创新,涌现出一批小型实用的科技成果,对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立,水稻良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提高和病害的防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部属、省属企业和高校陆续迁至汉台,促进了汉台区经济、科技的发展。全区科技人员研究先进科学技术,创新传统技术,坚持生产试验,农业推广杂交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成效显著;工业方面,建立了水泥、化肥、缫丝等重点企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汉台区贯彻了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机构和设备不断完善。截至1991年,* *取得科研成果465项,其中地区单位193项,地区单位192项,省部级单位80项。这些科技成果中,10获国家奖,79获省部级奖,122获汉中奖,149获区级奖。科技进步对汉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2012年,汉台区科技研发投入达到160万元。2012年申请专利520件,专利转化235件,转化率45%。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宋清时期,汉台区创办了寺庙学校。元六年(1269),建儒。清乾隆四年(1739),汉南书院成立。天台书院成立于清光绪六年(1880)。光绪三十二年(1906),汉南书院改为汉南中学,天台书院改为南郑高等小学。民国元年(1912),南郑高级小学改为南郑县高级小学。汉南中学改为汉台区中学,一年前创办的初等工业学校改为南郑县B农业学校。14 (1925)成立第五省立师范学校,南郑高级中学改为南郑县初级中学。7年(1928)成立第二所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8 (1929)成立省第五中学,仅有一所招收高中生的完全中学。然后小学普遍建立在城镇和较大的村庄。

抗日战争开始以来,河南一战中学、山西太原平民中学、国立七中、国立二十二中、扶轮中学、西北联大医学院等先后迁至汉台区,促进了汉台区教育的发展。1945抗战胜利后,高校陆续搬走,中学基本留在汉台区。到1949,整个市区有10小学,6所普通中学,3所职业学校,1师范学校。

解放后,全区教育迅速发展。到1955,农村有了铺镇、包河、五乡区初级中学,每个乡有了完全小学,大多数村有了小学。到1965,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90%。“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然后强调“上了中学不能离队,上了小学不能离队”。所有小学都成立了“带帽子的中学”,学校由“工宣队”和“穷宣队”管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工作的重心开始向教学转移,教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勤,教学质量普遍提高。

1984年,群众集资590万元新建、改建校舍3560所,占校舍总数的37%。学校没有危房,每个班都有教室,每个人都有课桌和凳子。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达到国家普及初等教育标准。省教育厅检查验收并颁发合格证书。1977—1989将2,559名学生送进高等院校,365,438+086名学生送进中等专业学校。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80年代有2所大学,6所中专,7所技校和干校。工农业余教育进一步发展,省教育厅验收1988为无盲区。到1989,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339所,2488个班,学生89317人,教职工7849人,师生占总人口的22.1%。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政治稳定、经济振兴和人才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012年汉台区高等院校在校生21800人;普通中学在校生3.09万人;小学生31.5万;幼儿园有1.6万儿童;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14700人。全区高考成绩再创佳绩,二本以上考试1578人,比上年增加3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