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拿来主义”说明了我们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当然,“拿来”的对象也不能和自己的文化相差太大,否则很难找到“证据”来为自己正名,最好是在身边找。最理想的对象当然是中国。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这两个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是近邻。怎么才能分辨出很多东西是谁的?只要引用经典,喊一句“某某是韩国人!”可视为“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公然换了主人。我不知道连自己历史上的字都是学别人的,更别说别人了。
第二选择是日本。两国一衣带水,文化的相互影响无以言表。再加上作为“儒家文化圈”的一员,可以拿的东西很多。但是直接从中国拿更方便,不管是日本的还是中国的。说到底,文化的发源地还是那一个,何必拐弯抹角。
朝鲜人民也不是傻子。当然,他们必须充分利用它。提升知名度自然不用说,增加旅游收入也是很大的一个方面,但我觉得最大的作用不是这个,而应该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这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如果人们想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他们必须有东西给他们看。光靠韩剧是不够的。任何优秀的文化都不可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支撑。所以我不得不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找了一下,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学别人的。我开始向中国学习,然后是日本,最近是美国。我从中吸取了教训,也吸取了过去的教训,但真正属于我的东西几乎没有。我该怎么办?
“拿来主义”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既然找不到,那就别找了,去拿就是了。反正很多东西的归属很难理清。只要你行动足够迅速,一旦你的申请成功,它就会成为你自己的。多么聪明的方法!省事,高效,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可以拿的东西太多了,“辉煌灿烂的韩国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自信可以由此建立。
但是这种“拿来主义”真的有用吗?恐怕很难。反而体现了韩国民族文化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整个国家作为他国附属国的长期存在,导致了韩国近两千年来视中国为宗主国。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朝鲜半岛长期被日本占领。这对于还没有独立的整个民族来说,并不是一段光荣的历史,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二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基础。从语言文字到社会风俗观念,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影响,否则不会被称为“小中国”,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所谓“拿来主义”,只拿我们学过的东西,不敢太过分,否则连自己人都怕难以接受。想必我拿的时候,心里一定很愧疚,很紧张。
古今有两种“拿来主义”。一种是像强盗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直接抢劫,然后据为己有。另一种是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被发现后找借口。前者高傲,后者自卑。一样的脸皮厚,一样的不会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