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金制度有什么变化?
佣金制度从固定制到自由制的改革
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降低交易税税率和佣金率。可以说,这一方面是中国证券市场监管者进行交易成本改革的主要考虑。当然,税率和费率的降低对于吸引中小投资者进而促进市场交易活跃的作用不言而喻。对于一些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的新兴市场,或者以散户为主体的市场,交易税费改革的意义非常重要。这是因为中小投资群体对交易税费带来的成本变化比较敏感或灵活。但如果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包括投资者结构,把中国证券市场放在世界证券市场中,很明显减税的效果会明显降低。这是因为税费只构成证券总交易成本的一小部分。因为这些成本是看得见的,所以更容易被投资者关注,而税费改革之外的很多其他效率提升措施往往被忽视。这些效率提升措施包括增加交易系统供不同投资者选择,提高交易信息的可获得性,提高交易信息的连续性和真实性。
佣金制度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交易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事实上,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内部分券商明确表示将下调交易手续费,标志着“佣金回扣现象”的公开化。尽管当时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认可和支持,但佣金率下调风波暂时平息。然而,“回扣”风波充分说明,原有的佣金制度必须改革。
佣金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
纵观国际证券市场佣金制度的变迁轨迹,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佣金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固定佣金制到自由佣金制、从管制到放宽的制度变迁过程。尽管不同国家证券市场佣金制度的变迁存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从而导致不同的变迁路径,但佣金制度变迁的国际比较显然可以为我国证券市场佣金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证券市场的佣金制度基本上经历了从固定制到自由制的结构性变化。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佣金制度改革最早始于美国证券市场。1975年5月,美国对传统佣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固定佣金制,实行协议佣金制。在美国的示范效应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世界上传统的佣金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制度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逐渐开始了佣金制度自由化的进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佣金制度自由化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蔓延,特别是在新兴证券市场,如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技术的进步和网上交易的兴起,更大程度上推动了佣金自由化的进程。
比较世界主要证券市场的佣金制度,虽然程度上存在差异,但佣金自由化已成为佣金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全球七大证券交易所中,佣金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行完全自由协商佣金,另一种是在规定的费率或范围内实行自由协商。一般来说,在佣金放开的证券市场,大宗交易的佣金标准相对较低,而在佣金制度固定的证券市场,也有按照交易金额大小递减手续费的方式。同时,佣金收取与交易品种有关,随交易品种实行一定比例的折扣。纵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佣金制度改革,佣金制度变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佣金自由化趋势,二是佣金率与交易笔数负相关,三是平均佣金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影响佣金制度改革的因素
考察佣金制度改革,必须结合历史时期的金融环境,放在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中研究。佣金自由化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推动的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变迁的具体过程分析,影响佣金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创新、金融监管制度、技术、市场结构等因素。
金融创新是影响佣金制度变迁的首要因素。实际上,这种佣金制度的变化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金融创新浪潮的延续,是金融创新在证券交易制度中的具体体现。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佣金率是投资者和投行相互博弈所导致的均衡交易成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佣金存在的原因是证券经纪机构在提供经纪业务方面的规模经济节约了单笔交易的成本。影响均衡成本的因素包括技术、投资者偏好和理性。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大,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投资者的视野和理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更倾向于获得个性化的所谓“灵活服务”。这些变化导致均衡成本曲线下移。这为作为创新主体的投资银行提供了与投资者重新博弈以确定新的均衡价格的可能性。证券监管机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新游戏规则的确认上。
金融监管的变迁为佣金制度的变迁提供了制度环境。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金融市场的汇率和利率波动加大,导致金融风险增加。同时,实体经济增长放缓,金融资本相对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规避风险和扩大利润空间,金融机构强烈偏好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现有的监管框架。金融创新呼唤金融监管从管制走向放松。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放松管制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可以说,佣金制度从管制到放松,正是顺应了金融监管制度的这种变化趋势。
技术进步加速了佣金制度的变革。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的作用不言而喻。技术进步日益挑战传统的证券交易方式,深刻影响交易系统。巨大的变革来自于电子、通讯、网络的技术变革,电话委托、网上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是其直接产物。
市场结构与佣金制度变迁的关系。因为佣金的放开导致券商收入的减少,从券商的角度来看,推动佣金制度变革的动力在于追求市场份额的增加和由此带来的收入的增加。因此,垄断市场结构是佣金自由化的结果。纵观佣金制度的变迁轨迹,垄断竞争更有利于推动这一进程。在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存在着促进佣金制度变革的有效激励、垄断收入的稳定预期和对“搭便车”行为的一定约束。由于金融制度创新的专利制度难以实施,在创新主体对创新收益不享有专有权、模仿成本较低的条件下,会导致大量的“搭便车”行为。垄断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模仿的门槛,也就是提高了进入的门槛。这种市场结构为促进佣金制度的变革提供了更有效的激励设计。
3.我们必须规范佣金制度的改革。
日前,中国证监会、国家计委、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证券交易佣金收取标准的通知》,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降低证券交易成本改革迈出重要一步。从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来看,逐步推进佣金制度改革的基本条件基本具备,可行的选择是渐进式改革模式。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两种过渡方式:一种是佣金分级制,目前的交易费率为3。在5‰的基础上,根据投资者开户资金数量和交易金额,制定几个不同级别的收费标准。基本原理是交易金额与佣金成反比。二是浮动制,即规定最高或最低的佣金收费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由投资者和券商协商决定具体收费标准。相比较而言,两种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
从长远来看,佣金的完全自由化是中国佣金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在稳定现有实际佣金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大宗交易佣金限制,是我国佣金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国佣金逐步市场化的过程中,在注意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加强金融监管。佣金市场化改革后,券商的经营风险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需要进一步加强证券监管,确保券商稳健经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健全和完善证券公司的内控机制,努力提高其风险分析、预测和规避能力。
第二,避免恶性竞争。佣金自由化必然导致佣金率降低,进而导致券商收入下降。据统计,1996年、1997年、1998年,我国券商佣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4。%、38。4%、36%。这说明我国券商收入来源单一,对佣金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中国券商的抗风险能力是有限的。从“佣金回扣”现象来看,佣金改革存在恶性竞争的可能。因此,在积极稳妥推进佣金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我国券商的整体经营成本和承受能力,避免重蹈彩电业价格战的覆辙。
最后,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改革,为佣金制度的完全放开创造宽松的配套条件。佣金自由化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取决于中国证券市场本身的成熟度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佣金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整体金融自由化的许多环节协调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构成看降低证券交易成本的空间
如果说佣金、税费等降成本措施是一种普惠性改革,因此受到所有投资者的青睐,那么税费以外的降成本措施则主要受到机构投资者的看重。这是因为这些改革措施主要针对的是隐性交易成本,而隐性交易成本构成了总交易成本的主要部分。在美国等发达的证券市场,有多种主要针对各类机构投资者需求的交易系统。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论是从持股占全部股票的比例来看,还是从交易量来看,相对于散户而言,机构投资者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般来说,交易成本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所谓显性成本,是指证券交易产生的直接成本,包括佣金和税收。所谓隐性成本,是指证券交易造成的间接成本,包括交易价格影响和机会成本。由于研究角度和计量方法的不同,总交易成本的计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隐性成本的计量。从国外的研究进展来看,随着交易数据的明显改善,尤其是在机构投资上,衡量交易成本的准确性日益提高。
显性成本主要由佣金和税收构成。因为税收和佣金涉及法定税率,所以税收金额在任何证券市场中都是不可变的。随着税费总体水平的大幅降低,证券市场主体的议价空间越来越小。
从构成分析,隐性成本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买卖价差、价格影响和机会成本。
在本质上,买卖差价类似于佣金,两者都是作为一种收益补偿机制。为了平抑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增强证券的流动性,保证证券交易的连续性,国外证券市场普遍引入做市商制度。如果说佣金是对券商的一种补偿,那么买卖差价就是对做市商的一种补偿。一般来说,买卖价差通常表示为股票价格或证券市场总资金的一定比例。买卖价差作为一种隐性交易成本,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方面与流动性有关,另一方面与价格形成方式有关。由于股票的流动性不同,买卖价差变化显著。一般来说,股票的流动性越高,交易成本越低,股票的流动性越低,卖出价格与买入价格的价差就越高。同时,由于买卖价差与价格形成方式有关,不同交易系统下买卖价差也有显著差异。相比较而言,指令驱动型系统的透明度更高,管理和交易成本更低,但在维护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方面较差,对大规模交易的容忍度较差,或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成交易,或者造成市场波动。报价驱动系统的透明度不如指令驱动系统,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但在维护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对大宗交易的容忍度较强。
从世界主要证券市场交易定价的形成机制来看,一般倾向于协商定价。对于大宗交易,交易定价更加灵活,即交易价格随着交易笔数的增加而降低。为了消除价格变动对交易成本计量的影响,提高计量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价格影响”的计量方法。
所谓价格影响,是指实际交易价格与基准价格的偏差。这个假设基准价是指在交易没有发生的假设下的主导价格,是一个参考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价格影响实际上涉及事前价格和事后价格的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发现大宗交易本身的影响。
由于价格主要对大额交易的成本产生影响,因此研究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对于分析哪些因素对这种衡量成本的方式产生实质性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1965年,大宗交易仅占纽约证券交易所总交易量的3%,但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已超过50%。通过对不同交易机制证券市场的比较研究发现,在涨跌幅限制较小的市场中,价格冲击成本较高,而在涨跌幅限制较大的市场中,价格冲击成本显著降低。
如果说两个隐性成本即报价价差和价格影响难以衡量,那么另一个隐性成本即机会成本就更加难以衡量。从机会成本的定义也可以看出,机会成本与交易的时间价值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在一种情况下,订单只是部分执行或根本不执行。另一种情况是订单执行延迟,也就是说订单等待时间延长,等待过程中的价格变化对投资者不利。
在隐性成本的构成中,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最重要的成本是机会成本。可以说,对机会成本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从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来看,我们觉得应该对这样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包括交易制度、订单限额等等。
显然,我们对交易费用的研究是从总交易费用的构成角度进行的。无论是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的区分,还是对其内部构成的考察,我们都遵循这种分析思路。但作为投资者,最关心的成本不是每一个组件,而是如何降低总的交易成本。
从影响因素看如何有效降低证券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与交易的难易程度有关。相关研究也表明,交易成本与交易难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的市场经验是一致的。影响交易难度的因素复杂多样,交易过程中涉及的因素几乎都与它们有关。在这些因素中,交易规模和市场限制是最重要的因素。
交易规模是影响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比如大单执行成本较高,小单交易成本较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交易规模和流动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大单本身对流动性的要求更高。交易成本和交易规模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这一点已经被国内外很多研究证实。该表显示了1999年9月至1993年3月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与交易规模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交易成本随着交易规模的变化而显著变化。以纳斯达克市场为例。与小额交易相比,总交易成本为4。43%和。05%,前者是后者的4倍,差别非常大。该表还反映了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无论是卖出交易还是买入交易,纳斯达克股票的交易成本都高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
市场流动性也是影响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早期的研究表明,通过对1965年纽约证券交易所9种股票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股票流动性与交易成本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而股票流动性与日成交量和股东人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所以股本越大,股东越多,流动性越大,交易成本越低。
然而,早期的研究和后期的研究似乎有些矛盾。例如,由于纳斯达克市场的交易成本普遍高于纽交所市场,因此可以推断,纳斯达克市场的流动性应该明显低于纽交所市场。这与最近的研究不一致。据统计,1996年纳斯达克的换手率为8。4%,而纽约证券交易所市场仅为59。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在股本和交易规模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虽然从整体平均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纽交所股票的交易成本较低,但毫无疑问,这种分析方法似乎过于简单。最近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流动性与交易成本关系的研究。比如,对于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纳斯达克市场的交易成本更低。相关研究表明,对于不同股本规模的股票,交易市场中的流动性、交易成本和交易制度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相关性。一般来说,股本大、股东多的股票,在订单驱动的市场,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流动性较高,所以交易成本较低。然而,在报价驱动的市场,如纳斯达克市场,股本较小、股东较少的股票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因此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为了研究流动性与交易成本的关系,一般是间接处理。因为市场额度和流动性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市场额度越大,流动性越高,而额度越小,流动性越低。所以限额越大,也就是流动性越大,成本越低。
交易成本随着流动性的增加而降低。
投资策略对交易成本有影响。不同的投资策略导致不同的交易成本。根据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投资策略可分为价值投资策略、技术投资策略和指数投资策略。一般来说,价值投资策略的交易成本较小,而技术和指数投资策略的交易成本较高。这是因为价值型投资策略建立在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投资周期长,一般是耐心持有股票的被动投资类型。对于技术型和指数型投资策略,由于投资股票的成长一般基于短期技术分析,交易频率较高,体现在换手率高于价值型投资策略,因此这两种投资策略的交易成本也较高。还有一种情况,激进的投资策略很容易导致交易成本提高。统计分析表明,价值型投资策略的交易成本为0。45%,指数级。09%,技术型是。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