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我国小康社会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速~
根据国家和省提出的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第一阶段的目标,对我县2002年的小康进程进行了测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是县域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程度。2002年,我县28项指标计算的综合指数为59%,也就是到2002年已经实现了一半以上。从五个子系统看,社会结构为46.7%,经济技术发展为47.4%,人口素质为55.4%,生活质量为79.7%,法制与治安为72.1%(详见附表65438)
各子系统指标分析
(1)社会结构。其优化是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由反映社会化、城市化、非农化、外向型经济、智力投资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等五个指标组成。全县平均社会结构实现指数为46.7%。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66万人,占比15%,实现程度42.9%;城镇人口6.8万人,占总人口的22.6%,实现程度50.2%;非农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4.9%,实现程度为83.2%;出口占GDP的比重为0.29%,实现程度为1%;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77%,实现程度为44%。在这五个指标中,产业结构最好,其他四个指标都在50%以下,最差的是出口占GDP的比重,实现程度只有1%。其特点是我县资源性产业比重较大,占GDP的26%,对第三产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带动作用较强,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大。但资源主要分布在万水、晋江等山区,对城镇化发展没有明显的直接拉动作用,城镇化水平低,资源性产品出口少,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产品,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社会结构指数整体实现程度低。
(2)经济技术发展。是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知识创新手段,由人均GDP等7个指标组成,反映了综合经济的投入产出比、就业率、知识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因为这些指标发展很快,设定了比较高的目标,所以实现程度比较低,只有46%。从主要指标看,人均GDP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成就。2010年的目标是12800元,2002年已经达到5884元,实现46%。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743元,实现32.6%,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0.1.409%,实现0.3%,人均教育经费1.004元,实现34.6%;每万人口专利受理量为0.49件,实现14%,六项指标均未达到50%。
(3)人口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对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标由人口自然增长率、专业技术人员等六项指标组成。全县平均达到55.4%。从主要指标看,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8.7‰,达到5.6‰目标的64.4%,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797人,达到4500人目标的62.2%;每万人口大学生人数为48人,为1.30目标的37%。6岁以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例为1.65%,为7%目标的23.5%。每万人口医生数为8.6人,完成20人目标的43%;平均预期寿命71岁,是73岁目标的95%。
(4)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反映了生活的现代化和电气化,由恩格尔系数等6项指标组成,全县平均为79.7%。从主要指标来看,恩格尔系数是反映消费结构优化的指标。一般认为40-50%是小康型,低于40%就是小康。2002年我县恩格尔系数为47.23%,总体上还是小康型,实现总体小康目标33%的70%。人均生活用电量216千瓦时,完成320千瓦时目标的67.5%;每100户家庭拥有63部电话,实现了城镇每100户家庭拥有30台电脑目标的65,438+000%,实现了30%目标的50%,农村地区59%的人口拥有自来水,69.4%的目标为85%。整体生活质量比较高。
(5)法制和治安。这是现代化的稳定机制。由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律师人数、交通事故死亡率四个指标组成。按照倒指数,全县平均达到72.1%。从主要指标看,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为15,为22起案件目标的100%,每万人口律师人数为0.4人,为1.1目标的36.2%。每10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6.15,是目标6.4人的100%。
综上所述,我县目前实现的小康是低标准、低水平的小康,是不完全的、不平衡的发展。现阶段的重点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逐步提高精神文明水平。全面小康是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的社会,是全面进步、稳定和谐的社会。所以,全面小康与现阶段的小康相比是质的飞跃,是更高层次的小康。
二是我国在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将面临的考验。
(一)城乡、镇村差距大。从城乡来看,生活水平差距大,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体制上存在二元结构。2002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070元,恩格尔系数30%,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只有2849元,恩格尔系数47%,非常明显。基础设施的水、电、路差距更大。从乡镇来看,工矿区和小城镇周边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文化娱乐节目丰富,基础设施完备,而姚希乡、大冲乡、广益乡等偏远或缺乏工业的地区相距较远。农村小康数据显示,2002年这三个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91元,3302元,2093元,与全县平均水平2096元,585元,1,794元相差较大。从制度上讲,农民进城还存在上学、就业等政策障碍。
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主要集中在五个小城镇和工矿区,城市工业化不断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扩大了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这种差距会长期存在,但不应该扩大。只有逐步缩小差距,才能实现全国的小康和现代化。
(2)产业结构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差距较大,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25.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74.9%,实现90%小康目标的83.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34.7%;采掘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为68.9%;第三产业中制造业增加值占25%,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40%。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县的经济发展主要是资源产业和由其带动的交通运输业,从而形成了以资源和交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02年,其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50.33%,其带动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相对单一,产业链较短,工业发展潜力不足。未来十年,资源将逐年减少,开采难度和成本将不断增加,这将直接影响我县的经济发展速度。没有后发产业的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将任重道远。
(3)经济技术发展总体水平低。人均生产总值2002年为5884元,为2010目标的46%,比全省平均水平6565元低681元,比全市平均水平6265元低381元。预测2065,438+00,每年增长8%,只有65,438+00890元。如果2020年更高的小康目标是3000美元,只实现23%。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层次低,原始产业比重大,制造业比重低,高新技术产品少,社会劳动生产率低,高素质人才缺乏,知识创新投入低,必然导致发明创造能力低,产品深加工和新产品升级能力差,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低。这些都是影响小康社会实现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充分证明,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教育和科技的投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彻底扭转重经济、轻社会、轻人才的观念,使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未来十年达到4%,知识创新投入达到1.3%,形成比较完整的人才队伍。
(四)第三产业比重和城市化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来,这两项指标发展很快,但目前水平还很低,离小康目标和现代化的要求还很远。与世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只有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1%和中等收入国家41%的占比。目前,我县第一、二产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镇第二产业和国有企业有数万下岗或半下岗职工。但目前新兴的第三产业供给不足,社区服务需要相当一部分劳动力。这一矛盾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将城镇富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有序转移到第三产业,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2010很难达到35%的目标。城市化水平也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2002年为22.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6%,比中等收入国家66%的水平低43.4%。为了加快城镇化步伐,需要从政策、户籍制度等方面放松农民向城镇转移的限制和障碍,也有可能在2010年达到45%的水平。
(5)难以控制人口增长。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已完成5.6‰目标的64.36%。人口是每个指标的分母,28个指标体系中有20个与人口有关。如果不严格控制,就会超过自然承载能力,影响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影响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无论是发达镇还是落后镇,都要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控制较好的镇要巩固不反弹,把人口控制在自然承载能力之内。
(6)交通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的大问题。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建设的投入,县市公路明显改善。11县市7个,1小时内可直达郴州、京珠高速。县市交通便利,会逐渐削弱我县南大门的区位优势,同时我县大部分乡镇尤其是北马路又穷又窄,直接影响我县的经济发展。因此,不断改善县内乡镇主要干线的路面,修建一条穿越省市的高等级公路,是我县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也为推进我县工业化创造了基础条件。根据我国发达地区的经验,没有一条好的道路,很难实现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我国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资源、扩大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发展制造业、水利电力互动发展等方面。
三。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第一阶段发展进程中的举措
第一,把握两个优势的裂变效应,做好基于出武之章的工作。
资源优势:我县煤炭资源和小型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分布在晋江、水东、界龙、万水、麦市、三河、镇南,面积占全县三分之一。其中煤炭资源5800多万吨,小型有色锡精矿36.8万吨,钨矿500多万吨,铅锌矿400多万吨,资源十分丰富。采掘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9%,占GDP的26%,交通运输业相关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40%,占GDP的12.6%。采掘业和交通运输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因此,应牢牢把握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整顿矿业秩序,充分利用资源,合理安排矿业布局,加大矿产品加工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振兴制造业,促进产业全面发展。
区位优势:我县毗邻广东,与广东连州相连。另外,我县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将借助珠三角经济发达的优势,促进我县的经济发展。同时,区位优势必须建立在交通繁忙的基础上,交通要热闹,要充分盘活。要建设更加顺畅便捷的交通线,形成人、财、物、信息集中分散的格局。
第二,狠抓两个薄弱环节的改造,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发展。
全面小康的标志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中,我县存在两个薄弱环节,需要引起各级高度关注: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市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70%的农村从业人员仍然被束缚在一小块土地上,从事落后粗放的体力劳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全县还有4000名贫困人口没有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大部分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村不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很难。第二,弱势群体会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从居民收入水平来看,城乡最低收入第五人口的生活水平及其家庭经营状况,将是全县如期达标的老大难问题。
第三,加强“三个现代化”的链条拉动,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人们通常把“三个现代化”称为:农业工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国民经济中,“三个现代化”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体共荣的经济链条,形成一系列功能。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结构优化,名特农产品丰富。这是一个高质量的工业原料基地,可以刺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工业主要以城镇和工矿区为生存发展空间,城镇的功能辐射反过来促进各行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形成农业、工业、城镇的良性循环链,才能保证我国县域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针对我县农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和附加值,加快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要选择优势和产业关联度高的主导产品,采取多种优惠政策措施,给予重点资金和技术支持,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促进农产品质量和规模,特别是增加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对于外出打工、经商或从事其他行业的农民,可以将耕地承包给“种田能手”或“种田专业户”。政府将给予重点支持,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规模经营,使粮食生产专业化,解决分散小生产和统一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后劲不足的局面,有必要对一些靠天吃饭的“水田”和“梯田”实施“退耕还林”,加强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克服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农产品的合理有序流动。近年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主要是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品质量,发展高效农业。这些都是一般的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要在县域经济的全局中进行战略性调整,要与我县的产业特别是加工业和城市经济同步。要继续把鸭产业和魏翔基地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和特色。
二是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和谐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和农产品加工,逐步发展大型制造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的提炼加工,要集中资金和力量,把产业做大做强,提高资源附加值和利用率。我们县搞了几十年小冶炼,花了巨资,但像样的企业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因此,要加强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的技术引进、技术成果推广和技术引进,特别是要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引进外资和先进设备,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使一两个有色金属成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同时,在连续的大型制造业和水利电力工业中,我县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低,制造业发展仍有很大潜力。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水利电力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为资源产业提供后续产业支撑,逐步减缓资源减量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扩大投资。目前,我县项目建设的瓶颈是资金问题,资金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县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加快全面小康进程,必须千方百计筹集资金,解决日益扩大的银行存贷款缺口,不断扩大投资。一方面增加企业信用,营造良好的银企关系,做好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落实和正常运行,争取信用奖金的支持。目前,我国县域信贷对经济支持力度不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银行资产质量低,企业信用观念差,导致银行不敢轻易放贷。我们应该通过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来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不断培育市场热点,努力扩大民间投资。要进一步加强对民间投资的信息引导和服务,切实保护民间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生产经营,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强民间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为扩大民间投资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开拓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我国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我们应该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是当今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我县房地产业规模仍然较小,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中间环节太多,中间成本相对较高,房价较高,制约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尽快理顺行政审批事项,解决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信息、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这些行业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对促进经济增长、开辟新的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整体功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第一,要做好统计,做好规划,合理布局。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搞好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格局形成,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搞好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发展功能。第三,搞好小城镇的土地开发,采取“地上建工厂,工厂生税收,税收生财富”的办法,鼓励开发商和个人投资小城镇建设。第四,继续做好中心城市的升级扩容工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带动和人物吸纳功能。
第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培养、发掘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二是营造培养、发掘和使用人才的良好氛围。一切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应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探索引进高素质人才。在重要人才使用上,要切实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形成人尽其才、锐意进取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