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每年补贴这9000人近24亿!在大湾区搞科技创新是严肃的。
去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把深圳、香港、广州绑在一起,拉他们到国际科技创新舞台上“秀肌肉”。
比赛结果,深港广集群获得2020年“全球最具活力科技集群”第二名,仅次于东京-横滨集群,超过加州圣何塞-旧金山集群。湾区“新人”的科技实力,在2019“自己打美国贸易战”的深圳粤海街道办之后,再次得到验证。
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建设,规划建设4个新的科学城,大国科学装置和实验室不断落户,实施15%的税收优惠政策,引进海外高端和短期人才...在上述布局下,科技创新能量向粤港澳大湾区聚集。
一个科技湾区在珠江口两岸蓄势待发!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大湾区的标签。
深港广集聚区位列“全球最具活力科技集聚区”第二,可以说是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中心最明显的标签,体现了以深港广为首的大湾区在PCT专利申请和科学出版物方面的强劲表现。
如2019年,深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6.3件,16年居内地大中城市之首。珠海和广州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到78.58件和45.4件,位居全国前列,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相当。
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来看,大湾区也成为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2065438+2009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22.5万家,大湾区珠三角9个城市约有4.8万家,占比超过20%。
其中,深圳2019年增加2700人,总数超过17000人,仅次于北京;广州1.2万,全国第四;东莞也有6000,佛山有4800。
科技创新对湾区城市GDP的贡献更加显著。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深圳GDP比重接近4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
广州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57.0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9%。2019年,佛山先进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49.9%;东莞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为54.2%和42.2%。
科技投资,湾区城市不惜花大钱
为了充分吸引港澳台、广东省等海外人才,国家和广东省还出台了扶持政策——海外高端、短期人才在大湾区工作,其纳税超过15%的部分,可由财政给予补贴。根据今年的省人代会,2020年珠三角* * *发放补贴资金23.9亿元,惠及近9000人。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平面图。
近两年,为了给湾区培养人才,珠三角城市正以“有钱任性”的精神砸向高等教育,20多所高校正在建设或计划建设。比如去年开工建设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总投资超过6543.8+05亿元。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也计划投资21亿元。
就全社会的R&D投资而言,湾区内的珠三角九个城市也愿意花钱。2019,久事研发;d合计2962亿元,占全国合计(2214.36亿元)的13.4%。
2020年为促进财政科研经费的跨境使用,2020年省市财政还将安排6543.8+0.28亿元的跨境科研经费。
人才聚集,湾区创新氛围渐浓。
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是解决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的首要途径。两年来,大湾区通过四大新科学城的布局,吸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
近几年规划建设的四大科学城分别是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中山翠亨科学城。加上建设了20多年的广州科学城,正在形成错位发展格局。
随着前沿科技平台的不断入驻,高级科技人才也在大湾区聚集。深圳鹏程实验室成立仅一年多,已经聚集了22位院士,1600多名研究人员。
2019随着胡仙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的建立,佛山在引进全职院士方面实现了突破。位于南沙明珠科学城的广州海洋实验室,还聚集了47个海洋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其中院士16人。
在科创力的帮助下,未来的大湾区将如何提供高质量的电源?根据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提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将是广东科技发展的重点,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
大湾区能否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取决于是否会有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否会出现“蝴蝶效应”的技术变革。
之前关于“海湾有引力”的报道
第一个问题:
1广州过年很“撑”!大湾区城市圈的“关系网络”越来越复杂。
在倡导打造广州佛都之后,袁奇峰首次提出了广州发展的“狮子洋战略”。
制片:杜南·大湾区工作室
协调员:黄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