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信息

昆虫学家

法布尔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是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作家。被世人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1823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圣莱昂的一个农家。在随后的几年里,法布尔斯在离村子不远的马拉瓦尔的祖父母家中度过。当时,他被乡下蝴蝶、蛞蝓等可爱的昆虫吸引住了。1829年,法布尔回到圣雷恩开始上学,但那段童年时光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他很珍惜那段记忆。

1833年,法布里斯一家来到罗德兹,父亲以经营咖啡店为生。

1837年,一家人搬到了图卢兹。法布尔斯进入图卢兹的神学院,但辍学,外出谋生,在铁路上工作,在市场上卖柠檬。后来,他通过了阿维尼翁师范学校的选拔考试,获得了奖学金,并在三年的学习后获得了一所高等学府的毕业证书。毕业后,当时19岁的法布尔斯开始了他在卡本特拉的教学生涯,他教的课程是自然科学史。

1849年被任命为科西嘉岛阿雅克肖的物理老师。岛上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种点燃了他研究动植物的热情。阿维尼翁的植物学家勒奎恩教给了他知识。此后,他跟随莫坎-唐桐到处采集花草。这位学识渊博的导师为法布尔成为博物学家,走上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53年,法布里斯回到了法国本土,被阿维尼翁的一所学校录用,并把家搬进了圣多米尼克代尔街的一栋简易房子里。

1857年,他发表了《对乌鸫习性的观察》,纠正了当时昆虫学创始人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从而赢得了法国研究所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在此期间,法布尔斯还致力于研究天然染料茜草或茜素。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来自茜草粉。

在1860中,Fabres获得了这类研究的三项专利。后来,在教育部长维克托·杜鲁伊的邀请下,法布里斯负责一所成人夜校的组织和教学,但其免费的教学方式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掉了工作,和家人一起在奥兰治定居,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十多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十卷本《昆虫》的第一卷。在此期间,他和朋友多次去万度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穆勒,但穆勒英年早逝,使得他们之前的计划“瓦克鲁兹植被大观”夭折。与此同时,一场巨大的不幸降临到了法布尔身上:他有六个孩子,其中独子儒勒与父亲志趣相投,热爱观察自然,十六岁就夭折了。此后,法布尔斯将自己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英年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斯的爱好之一。

1878年,他以Vacruzzi的真菌为主题写了很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蒯子的研究也很细致,对他的香有详细的描述。美食家声称,他们可以从真正的筷子中品尝到他作品中描述的所有味道。

1879年,法布里斯在切利尼的昂买下了贫瘠的石头花园,并在那里生活直到去世。这是一片不毛之地,却是昆虫最爱的土地。除了为家人而活,还有他的书房、画室、试验场,可以让他专心致志地安静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和实验中。可以说,这是他一直梦想的世界。正是在这里,法布尔一边观察、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对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笔记,完成了《昆虫》的最后九卷。如今,这座故居变成了一座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一座普罗旺斯风情浓郁的植物园里。

法布尔斯一生坚持自学,先后获得学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几乎是自学绘画和水彩画,他留下的许多精美的真菌插画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Frederic mistral)称赞。晚年,法布尔在昆虫方面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的荷马”和“科学的诗人”的美誉,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虽然法布里斯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单纯、害羞和谦逊,过着贫困的生活。他的才华为当时的学者所景仰,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荣格、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作家鲁马尼埃等等。由于法布尔斯的实验在《昆虫物语》中被准确记录,揭开了昆虫生活和生活习性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斯为“不可模仿的观察者”。当他住在切里尼昂时,许多学者和作家纷纷拜访他。法布尔曾在自己的住处接待过巴斯德、英国哲学家密尔和其他学者,但他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教育部长维克托·杜鲁伊向拿破仑三世推荐了法布尔斯,后者授予他荣誉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绕道通过切里尼向他表示敬意。具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多种多样: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关于动植物的学术著作,包括《茜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布谷鸟》、《橄榄树上的蘑菇》、《葡萄根蚜虫》等。作为一名教师,他编写了许多化学物理教材;作为诗人,他在法国南部用普罗旺斯语写了很多诗,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牛虻诗人”。此外,他还把一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了法语。闲暇时,他也用自己的小嘴创作一些小曲。然而,在法布尔的作品中,《昆虫》是最长、最重要和最广为人知的一部。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在科学观察和研究方面的才华和文采,也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和对生活无比的热爱。

专家介绍

周瑶,世界十大昆虫学家之一,现任西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60年来,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昆虫研究中,被誉为中国昆虫学界的“奇人”。

在立达学习期间,周瑶做了许多课外生物实验,压制了3000多份植物标本和10多箱昆虫标本,为他后来的昆虫研究奠定了基础。50多年过去了,周瑶跋山涉水,在祖国的东南西北都留下了足迹。他收集了50多万种昆虫标本,发现了250多种新物种,其中40种以他的姓氏命名。共整理著作140余种,编辑完成科学巨著《中国蝴蝶志》,主办昆虫学权威杂志《昆虫学杂志》。曾获美国国家科学大会奖和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金奖,并当选圣马力诺国际科学院院士。还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他的名字出现在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科技人名录中。

魏美彩

魏美才,出生于1966,第九届、第十届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昆虫系统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发表文章240余篇(部),发现昆虫新属86个,新种900个,提出了新的膜翅目分类系统,建立了昆虫资源学新分支和重大害虫资源管理理论。

相关作品:

昆虫学

《昆虫故事集》(又译《昆虫世界》、《昆虫物语》(花城出版社,1997版)、《昆虫故事集》、《昆虫学笔记》(英文名:The Records About昆虫)被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史诗”。副标题是“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研究”。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还通过昆虫的生活反映了人类世界。

昆虫学有十卷,每卷由几个章节组成,大部分都是在荒芜的石头园里完成的。第一卷出版于1878,之后大概每三年出版一次。

原创内容,顾名思义,是对昆虫研究的第一次也是最直观的记录。几十年来,作者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剖和分类方法,而是直接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观察种类繁多的昆虫,或者把它们带回自己的家中养殖,生动而详细地记录了这些小生物的身体特征、习性、喜好、生存技能、变态、繁殖和死亡,然后把观察记录和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写出详细而准确的笔记。然而,昆虫故事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散发着浓厚的文学气息。首先,它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昆虫知识为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作者还运用自己的知识,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拟人化的修辞,巧妙地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将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知体系移入作品中的昆虫世界。他通过被赋予人性的昆虫来反思社会,在观察中从个人经历和思考中传达他对人类社会的看法,无形中引导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理解人类思想、道德和认知的原理。这在一般的学术文章中是没有的,但在文学创作中却很常见。

与很多文学作品不同的是,昆虫学并不是作家创造的一个世界,所描述的事件都来自于他对昆虫生活的直接观察,有时甚至是一些昆虫习性的细节。其次,全文虽然以大量笔墨聚焦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且这本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优秀文学作品。

作者语言简洁清新,生动活泼,语气轻松幽默,充满情趣和诗意。作者对自然动植物的声、色、形、味的描写,使读者融入19世纪法国南部普罗旺斯迷人的田园风光。作者在他的描述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此外,他在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基础上,引用希腊神话、历史事件和《圣经》中的典故,字里行间有时还有普罗旺斯或拉丁语的诗歌。法布尔斯被誉为“昆虫的荷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除了《昆虫》篇幅庞大、内容包罗万象之外,优美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一定是原因之一。

昆虫学融合了科学和文学,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理性,又有文学感性。书中不时揭秘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将更深层次的意义融入科学。作品中的理性元素体现了作者的研究和思考。在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中,法布尔对各种材料进行反复实验和考证,敢于质疑主流学术观点,寻求真理,追求真理,尽力不断探索和补充知识结构,不轻易对自己的观察结果下结论,同时表现出自己的怀疑态度和局限性。

在表达自己观察昆虫后的感受时,他清楚地意识到了人类的傲慢,机械化社会的野蛮,并时常在文字中嘲讽人类的刻板偏见,对当下的社会现状进行了认真冷静的思考。这部作品中的感性元素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上,还体现在作者的研究和思考上。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作品充满了拟人化的昆虫生活。从用人类的衣服描绘昆虫的外部特征,到用婚礼象征昆虫的求偶和交配过程,再到赞美它们在自然界的贡献,作者的情绪随着昆虫的命运而变化。

此外,除了研究记录,作者还提到了自己清贫而快乐的乡村生活、居住的院落、在外捕虫的经历,并向读者介绍了自己的孩子甚至家养的狗,很符合“回忆”二字,充满了人情味。在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野外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对活体昆虫进行研究,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与解剖分类相比具有感性。

他经过多次观察后的想法,都是和生命有关的,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情感基调和动机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对生存的清醒认识;对生活的深刻感受。而科学理性只有在这种感性的支撑下才能持久。作者出于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充满好奇,所以在观察中仔细体验生命的每一种表现,并乐此不疲,这反过来也支撑了学者们一心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如果说帕尔的《昆虫故事》是一般文学作品或一般科学作品所不及的,严格来说,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按照专业标准,法布里斯是一名博物学家,也是一名“不专业”的昆虫学家。他的文学手法不可能超越当时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作品中,人作为观察者,在文学风格上做出具有“人性”的昆虫,但不足以成为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专著。总之,单从昆虫学、社会学或伦理学的任何角度来看,这项工作都是有局限性的。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历史上把科学研究和文学写作结合起来的人,法布尔并不是唯一的一个。

然而,昆虫故事以其自身的特点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和声誉。不是刻意写出来的,是作者观察和写作的结果。这就定下了作品的基调:看似平淡,却始终体现了作者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就像他简朴清贫,却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他留下的观察记录是不变的,但他给读者的思维是灵活多变的。他没有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是给读者带来了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