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眼中的公共福利

公益与媒体系列1

公益界的朋友可能遇到过这样两句话。一是他们说“我没钱,做不了公益”;二是说“等我有了多少钱,我就去做公益。”

这两句话反映了同一个观点:公益是钱能做的事。比如,只有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的人才有资格谈公益,变得极其富有之后再去搞公益才是真诚的。

这种观点错误地把金钱作为参与公益的唯一标准和唯一途径。从事公益的人很容易指出它的错误甚至荒谬之处。也有很多实际例子说明,参与公益与金钱无关,参与的诚意与财富无关。

然而,即使公益人可以轻松举证,我们还是不得不沮丧地面对现实:这种观点几乎无处不在,甚至我们的父母、家人、朋友、亲戚都会阻止我们以同样的观点从事公益活动。有时候,甚至百辩,无力抗争。

那么这种观点从何而来?公众眼中的公益是什么?相对于公益的严格定义,我们选择关键词搜索的方式直面事实,通过不同的比较方法探究事实的原因。

让我们通过百度和谷歌的网络搜索来比较不同的公众参与方式,可以发现在主流的公众参与方式中,公众最为熟悉的是捐赠(表1)。

从表中的搜索结果可以看出,媒体在报道捐赠时,很少提及公益或慈善精神,但捐赠金额是报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浪新闻三分之一报道了捐款金额,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提到公益或慈善精神。在新华网,几乎所有关于捐款的新闻报道都与金额有关,但只有四千分之一提到捐款与公益精神的关系!显然,公众可以从媒体报道中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捐款数额最重要!

《中国慈善榜》突出了对捐赠金额的重视(见表2)。下表摘自《福布斯》2004年中国慈善榜。为了突出问题,只摘录了部分排名和捐款情况。显然,在这个榜单上,人民日报慈善没有一席之地。慈善榜明确以捐赠金额作为慈善代表的评价标准。某种程度上,公众甚至可以有这样的联想:慈善榜是富人的专利,慈善是富人的特权。当这个协会被媒体宣传的慈善榜加强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记得慈善是人人有责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我曾经组织过一次慈善活动,现场摆放的募捐箱最后筹到了120元。当我得知这个结果后,立刻有人不以为然:“这么少!曾经有一次活动筹到了六千多块钱!”甚至有人质疑:“难道没有企业家支持你的活动吗?”一个原本基于大家自愿参与公益的活动,突然因为代表富裕阶层的企业家不见踪影,现场募捐金额少了,而失去了意义!

公众的认知偏差和媒体报道的局限性,让慈善捐赠在公益活动中的作用异化为金钱公益,在一些人眼中变成了“公益是有钱才能做的事”。

由此可以反思公益圈本身,公众的认知偏差,媒体报道的局限性,这些都反映了公众、媒体、公益圈之间的差距。下表所列的不同类型的公益活动,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但公众熟悉度仍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国内最熟悉的希望工程,超过10倍的“捐赠时光”传播,超过1000倍的“多一公斤”倡导公益旅游!这种差异也意味着,在人们的认知和接触范围内,可供选择的公益活动和参与方式还是很少的。除了受到媒体关注的公益活动,还有数万个公益项目在悄然进行。如果考虑到这些看似庞大的传播数据都是基于互联网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54.38+370亿,仅占总人口的654.38+00.5%。公众对公益不熟悉,有偏见,甚至误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让大众对公益有更全面的了解,获得更多参与公益的途径。第一,媒体承担着整合公益信息的任务。目前,公益中国、NPO信息中心、MSN公益频道、柯启吉公益网等网络公益媒体和公益资讯栏目的出现,使得公众获取公益资讯更加便捷。但除了媒体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公益组织和活动能够更加勇敢的站出来走出去,与媒体互动合作,积极推动公众与公众之间公开、透明、健康的直接对话。

公众眼中的公益是什么?期待与公益界同仁一起,创造出更多丰富多彩、全面客观真实的反映公益的搜索结果。

欢迎交流:ownprettylif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