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元素的起源

风味元素起源——味精的发明

味精是一种众所周知的调味品。它诞生于不到100年前。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苗剧坐在桌旁。因为早上做完了一个很难的实验,此刻心情特别放松,所以当妻子端来一盘海带黄瓜汤时,池田脱离了平时快节奏的饮食习惯,慢慢地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

池田这款产品,其实尝起来有点味道。他发现今天的汤比别人的味道好。一开始他以为是因为今天心情特别好。又喝了几口,他觉得真的很新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很普通的食物。他们怎么能做出这么好吃的味道呢?”池田自言自语道:“嗯,也许海带里有秘密。”职业敏感性让教授一离开饭桌就进了实验室。他拿了一些海带,仔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苗剧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一种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可以从海带中提取出来。如果在汤里加入极少量的谷氨酸钠,会使味道变得极其鲜美。

池田发表上述研究成果后,转而从事其他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萨布罗苏克的日本商人正在和别人一起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了,咱们不提取碘了,用海带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了池田的门铃,一个学者和一个商人手拉着手。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是不现实的,因为每10公斤海带中只能提取0.2克这种物质。然而,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中也发现了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或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与铃木的合作很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久之后,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出现了一款名为“风味香精”的产品,上面有一个大大的广告——“家味香精把白水变成鸡汁”。一时间,买“香精”的人几乎把店铺的门都砸破了。

日本的“风味香精”很快就传到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化学工程师吴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色粉末是什么。一测试,原来是谷氨酸钠。一年多后,他自主发明了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麦麸(面筋)中谷氨酸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盐酸加压水解谷朊粉,得到黑色水解物,用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得到白色结晶谷氨酸。然后谷氨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浓缩干燥得到谷氨酸钠。

吴称他的“味精”为味精,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水解法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在上海成立了味精厂,将中国的“风味香精”——“佛手牌”味精推向市场。之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中国市场,还打入了美国市场。吴还获得了“味精大王”的称号。

2003年后,中国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总部位于河南项城市),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味千”。从一些权威媒体的新闻和评论资料可以看出,莲花味精和日本在“味千”的海外战争中投入了大量的金钱、人力和物力,成功抢占了“味千”的市场份额。资料显示,“味千”是之前世界上最好的味精行业。在周润发版的《上海滩》中,有“周润发”抗日焚烧“味千”仓库的片段。从股市专业评论“莲花味精出口量占中国味精出口总量的80%以上”,到媒体记者报道“莲花味精出口量占中国味精出口总量的90%以上(或95%)。然而,在国际市场赢得“抗日”胜利的同时,莲花却失去了大量的国内市场。这和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关于“味精有害健康”的文章有很大关系。因为凌华、梅花、红梅、菊花等品牌受到与鸡精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利润减少,甚至有企业亏损。只有莲花味精独树一帜,一直占据着市场的高端位置。

水解法生产味精是不经济的,因为这种方法消耗大量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耗费40吨小麦。而且提取谷氨酸钠时会释放出很多难闻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容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很多有害的污水。因此,日本味精公司必须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产更好的产品。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发现,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利用糖和尿素也可以生产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菌株作为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协和宣布他们找到了这个“小工匠”,它就是短杆菌。发酵法生产谷氨酸钠诞生了。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和尿素制成培养液,然后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全部杀死,再将培养好的纯短杆菌接种在最有利于它们繁殖的环境中。由于“小工匠”的努力,大部分糖和尿素转化为谷氨酸,最后,它被中和成钠盐。

用谢赫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消耗3吨小麦,不仅操作简单,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味精的纯度和风味。然而,协和的发明很快就失去了光彩。

1964年底,日本出版社评选出日本当年的10大发明,其中一项就是“强力味精”。它的新鲜度居然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当时,日本科学家Osuke博士对蘑菇为什么这么好吃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他和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实验室研究蘑菇的成分。经过分析发现,蘑菇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叫做“葡萄糖苷钠”的物质。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我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能做成。达杰不得不停止这种徒劳的研究。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新一代科学家才重新审视景岛乐的发现,因为当时生物化学发展迅速,生物催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就这样,到1964,终于有了以葡萄糖苷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

有趣的是,葡萄糖苷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和普通味精差不多。只有将其添加到食品中,且食品中含有少量谷氨酸钠,才会与谷氨酸钠产生“协同效应”,立即提高食品的新鲜度。所以,强力味精其实就是在普通味精中掺入少量的葡萄糖苷钠制成的。

事实上,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种化学原理来改善鲜味。他们在烤鸡和烤肉的时候,往往会加入一点味精,因为肉里面也有葡萄糖苷钠,加入的味精可以对鲜味产生协同作用,大大改善鲜味。

人们对“新鲜感”的追求并没有就此结束。上世纪80年代历史老人走最后几步的时候,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甲酸。比味精新鲜600多倍!似乎事物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新鲜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