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头条、大鱼、内容产品都有补贴。为什么?
这一年多来,我们看到很多内容平台都在持续补贴,比如企鹅、头条、大鱼,各种短视频平台,比如秒拍、火山、美拍,也都在推出各种大规模的补贴政策。补贴的金额,有的是十亿,有的是二十亿.....我怕补贴太少被人讨厌。
在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下,拉新品的成本比过去增加了几倍。但这些内容产品在变现前景还很模糊的情况下,依然采取这样的补贴政策和力度。遵循的逻辑是什么?相比之前的打车补贴和外卖补贴,内容型产品的补贴有什么区别?
1.除了流量,补贴应该给内容型产品带来什么?
补贴一定会带来流量,哪怕是暂时的流量。但是流量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价值在于流量带来的用户和产品的关系。纯流量平台的苦恼在于,本身和用户的关系太“短而浅”,所以即使庞大,也只能通过广告赚钱。
流量平台确实可以卖出很多广告,但大部分广告和用户的关系其实是“短暂而浅薄”的。世界各地每年制作的广告如此之多,足以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要与用户的关系变得“持久而深入”,就需要创造“互动场景”来沉淀这些流量,而不是让它们“随风飘荡”。
通过补贴打造互动场景,将流量沉淀为关系,帮助优质内容创作者获得粉丝,实现机会,已经成为很多内容型产品的不二选择。
第二,补贴后,账号体系、互动场景、关系沉淀一个都不能少。
从“短而浅”的流量到“深而持久”的关系,这条路往往并不容易,而户口制度是这一切的基础。
PC时代初期,新浪、搜狐、网易的流量占当时整个互联网的大头。这三个门户的上市时间比BAT早很多,但在沉淀关系上并不成功。在三家公司的流量中,用户自己的目的是消费内容,看完就走是常见的状态。热门的网易评论区提供了一种思路,但当时网易的账号体系还不够完善,未能顺势产生关系沉淀。
以新闻资讯工具起家的头条也有这个问题。无论是在消费图文还是短视频内容的过程中,用户都没有兴趣注册或登录账号。那么,用户什么时候才会有动力去主动创建和维护自己的账号呢?在以交互场景和个人身份为交互主体的产品中。比如悟空问答这种交互场景强,需要账号体系的问答产品,就是增强头条的账号体系和关系沉淀的选项。
因为即使有强大的补贴,圈住大量用户的内容型产品也不安全。除了内容本身难以直接盈利的问题,产品本身是可以替代的。比如你一直在用一个新闻app,12个月后换了手机,预装了另一个新闻app。大部分用户会直接开始使用预装app,没有转化成本。
有了账号体系和互动场景,内容产品就有了离开内容创作者和用户的基础。优质内容和关注机会是靠补贴刺激出来的。用户可以关注内容创作者(PGC内容平台),用户也可以关注对方(UGC内容平台)。
有了粉丝关系,优质内容创作者更有动力留在这个平台,继续生产内容,因为粉丝是他们变现的基础。有了关注关系,普通用户的转化成本也大大增加。再找再关注就麻烦了,“换机跑”就变成了“换机再下载”。
直到这个时候,内容型产品的留存率才会开始增加,而不是补贴开始后会有多少人离开。同时,为了尽可能提高留存效率,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需要同时使用PGC和UGC平台。
因为补贴的大流量只是基于用户对内容的消费,而用户本身并没有离开内容,即使注册登录关注自己喜欢的账号,壁垒依然不够牢固。那些历史悠久的社区,如西四胡同、郭强论坛、天涯、学校和各种博客,即使没有补贴,也仍然是活跃用户,因为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制作自己的内容(照片、状态和文章等)。)在这些平台上。
而如果想让用户生产自己的内容,只有不断降低使用门槛。当用户开始在你的产品中留下内容,你的护城河才真正开始变宽。所以,当我们看到头条里介绍的悟空问答、微头条这样的产品时,逻辑就很清晰了。因为这种“内容标准取最大公约数”的产品,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内容生产的门槛是最低的。
比如问答产品本身就是一个目标导向明确的对话,限制了对话双方交流的范围和方式,使其在理解难度、社会性、交流性三个维度上都能处于大致中间的位置。如今的悟空问答已经吸引了超过6543.8亿用户入驻,平均每天提问超过3万个,回答超过20万个。24小时内回复率可达90%,已超越百度知道等问答产品。
第三,为什么是现在?目前内容型产品的补贴逻辑是怎样的?
综上,我们会看到内容型产品的补贴逻辑已经和最早大规模使用补贴的打车、外卖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滴滴快的等打车产品,就是为了培养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而饿了么、美团等外卖产品都是为了培养在网站、app(不是电话)点外卖的习惯。
那么,既然有那么多通过补贴获得的利益,为什么过去论坛、博客、知乎等内容产品从来不用补贴呢?现在补贴这么频繁的用在内容类产品上,可能和今天的互联网竞争环境有很大关系。
1.平台产品通过补贴来吸引供给少的一方,或者双方共同补贴,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两端供给的平衡,比如滴滴,乘客不愿意没有司机,司机不满意没有乘客。
现在的用户更难服务,稍有不满就会卸载产品。更快的达到供需平衡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补贴仍然是一种良性策略,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外部竞争,双边市场达到供需平衡后,一般不需要补贴,这种平台经济会自发的良性运行。
2.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被过度研究了。任何新产品一经验证,竞争对手就会开始补贴用户,用十倍甚至百倍于你的资源推广产品。充分挖掘市场需求的时代已经过去,快速抢滩成为主旋律。
今天的互联网需求和竞争分析已经到了一个惨烈的程度。任何想法一旦被证明可行,可能一群竞争对手已经聚集资源,蓄势待发。* * *享受自行车,充电宝,无人零售。
一家大厂的投资总监说:“我刚入行的时候,只有BAT这样的大公司才有战略部或者战争投资部。现在,几乎一个100人以上的公司都会设立类似的部门或职能,每个人都会对市场上的一切新鲜事物和趋势保持狼一样的嗅觉。一个新东西出来,很快就被各个公司的战略部、投资部、VC、PE、HF的分析师过度研究,信息传播和消化的速度超过任何时期。”
其实在互联网早期,产品竞争的现象并没有那么夸张。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马想把QQ以60万人民币卖给张朝阳的故事,但我们都应该记得,直到QQ开始从游戏中大赚一笔,我们才发现,这个拥有大量用户却没有钱的产品是可以指望大赚一笔的。
如果腾讯的QQ上线半年,如果补贴几百亿做IM的对手,今天的互联网格局就不好说了。至少这样的补贴规模已经可以满足马克卖OICQ的心理价位,甚至可能会溢出很多倍。
3.如果产品发展路径正确,补贴可以让产品更快取得成功,抢占红利;如果错了,那就给产品提前判死刑,或者调整方向,或者融一笔钱做新产品。
归根结底,这三条的精髓可以概括为:时间比金钱更重要。而且,在这个市场上,VCS并不缺钱。
从这三点可以看到一种全新的互联网产品开发理念,完全不同于过去的MVP原型试错,小步开发迭代,等待爆发式增长。比如悟空问答很早就开始用流量和金钱“补贴”头部问题回答者,支付给签约回答者的月费已经从最早的1万元增加到最近的1万元以上。而且悟空现在允许普通用户通过红包等方式获得现金奖励。
这次补贴的力度和策略前所未有。既满足了第一个原则中提到的供需双边平衡:在问答社区,没人回答问题,很尴尬;有个大v,没人问,就沉默了。同时可以让竞争对手没有过多的研究、分析和调动资源,在他们反应过来之前赢得市场。如果发展方向是对的,那我就一骑绝尘。如果是错的,我会节省时间去开发其他产品。
最后,再一次强调,烧钱的补贴是没有意义的,补贴之后一定要剩下什么。对于基于内容的产品,乍一看,补贴是为了获取内容,尤其是优质内容,但内容本身并不是目的。我相信内容带来的规模流量、关系沉淀、社区氛围是各大平台补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