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是否适用?800字
——我读《老子》
09041135叶达娜
当我从图书馆借了一堆关于老子和《道德经》的书,准备开始读各种学派的老子随笔的时候,同学们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老子已经被人读透嚼透了,除非你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去分析,否则没有研究价值。把老子的哲学和古希腊的哲学比较一下?我觉得我还没到那一步。就算我被前辈研究的很透彻,那也是前辈研究的,跟我没关系。这种东西还不如自己看,我先安安心心的看个透彻。第一次看道德经原文,没有注解。这次我真的读了,每一章都轻声读了几遍,效仿古人“书读百遍,见其意。”有了中学打下的文言文基础,不用一百遍就能多多少少明白它的意思,然后第二遍就能掌握每一章的意思了。时间过得很快,显然不够用。临近期末需要检查验收成绩的时候,还是达不到“通读咀嚼”的目标。所以我只能基于我在这一时期对老子的理解和当今社会的现实来谈谈老子作为现代社会的意义。
《老子》又名《道德经》,有9981章。其内容涵盖宇宙、自然、哲学、伦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诸多领域。是“以‘人与地、地与天、天道与自然’指出人类社会应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丽杰作。从初中接触古文,或从课本,或从课外读物,或从视频资料,我听过几百个故事,接触过几百个想法。可以说今天读老子有最深的领悟,也能唤起我内心最深处的* * *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充满弊病,天灾人祸频发,社会风气日益衰落的情况下,老子的思想显得尤为珍贵。《老子》就像一口永不干涸的无底之泉。尽管祖先们努力了两千多年,它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和深邃。只吃了四勺就觉得很甜,现在分享一下我对这四勺的感受。这四勺分别是老子的“道”、“德”、“无”、“柔”。
第一,老子“道”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一勺:老子的“道”。“道”是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老子的“道”就是“天”。其主要核心是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为了“人欲”而随意破坏自然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关系属于“道德”的范畴,要求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人法以地为本,地以天为本,天以道为本,道以自然”告诉我们,人以地为本,地以天为本,天以道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至上。几千年前,老子已经超前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但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天”思想岌岌可危。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迎合了老子的“天”。但研究了背后真正的寓意,我觉得这个“发展”更多的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仁”不是“天”,与老子真正的“天”有本质的区别。从18上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人们惊叹于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全人类逐渐达成一致,工业革命火了。当工业文明蔓延到每一寸土地的时候,我们惊讶地看到,生产力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但在惊喜之余,也不难发现如此发达的工业文明不可抗拒的现实:自然灾害频发、能源资源枯竭、物种锐减导致的生态平衡破坏、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臭氧空洞...有鉴于此,各国政府开始签订各种协议,制定各种法律,但这不可避免地显得“治标不治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体是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政府只能起主导作用,所有的法律法规只能起制约作用。真正的重点还是在“人”,每一个社会人。
普及老子的“天”思想,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人要遵循地法、地法、天法、自然法”的观念,不会为了一己私欲而破坏自然规律,抛弃人类的生存和漠视。人类要想控制自己的缺点(贪婪的欲望),“伤害不足以提供有余。”从精神建设的层面来说,“可持续发展”让人类有了一种普遍的“天”感,自然而然地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守住“天”!
二、老子“德”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二勺:老子的“德”。“德”是克制人的主体性,顺应“道”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产物。“道生,德生,物形,有可能。是以一切顺道而德为基础的。”“道”是自然产生的,“德”是人类积累的。万物形成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守道守德。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德”作为一个精神范畴,是人类后天获得和积累的。
“德”的现代解释是指符合人类社会规律的精神标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道德”的缺失确实让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感到担忧。在物欲横流的大都市和贫穷落后的农村,金钱至上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触目惊心的道德沦丧场景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且不说时事报道中弃母打父的亲情丧失和黑心煤矿、黑心奶粉等事件所揭示的社会责任感丧失,且不说网络泛滥的各种“门”事件,且不说毒品和暴力,且不说90后一代的非主流,更不说...只是身处这个社会,看着成年人出轨,看着青少年堕落,就让人心情无比沉重。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为什么电视媒体愿意抓住这些不道德的例子疯狂传播以赚取收视率?为什么要在网络上制造各种非道德的“门”来打动观众?为什么朝气蓬勃的一代要选择颓废或者非主流...是缺乏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吗?不完全是。社会上有很多“感动中国”的人,有“勇气”的人,有“闯劲”的人。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有那么多道德沦丧的人呢?“道德”教育的缺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应该只是小学教育阶段喊的一句口号,精神文明建设不应该只是大踏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时的附带补充。
那么如何正确科学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是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我们可以从老子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我在讲“德”以及如何保持的时候,老子的核心主要是说圣人、帝王、君主要带头进行“德”,并普及到民间。这是顺应其所处的社会背景而提出的倡议。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阅读和研究它,以获得适用于世界的现代社会意义上的“美德”。当然,什么是“德”的定义有很多,但它的根本是遵守法律,遵守人类的法律。德育也要靠社会人,一个政府的政策只能起到倡导的作用,就像政府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学校仍然只注重成绩,把道德、体力劳动、劳动当作敷衍的辅助多余,这样一代代人势必缺少更多的“道德”。“生之初性善,性相似,师从他人,拒教,动于自然,教之道,专精”。人一出生就没有好坏之风。为什么有些人若干年后“感动中国”,有些人却“丧德”,向别人学习?所以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一代一代灌输他们正确的道德是非观,父母的言传身教,学校的制度理论教育,社会的正确榜样教育。老子的“道”深入人心,人人遵守自然和社会规律,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老子“无”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三勺:老子的“无”。老子的“无”主要是指“无欲”和“无为”以上两点主要是针对整个人类社会,这一点和以下几点是针对个人的修炼。在《老子》中,除了倡导万物均衡发展的规律,我提到最多的应该是统治阶级的“无欲”和“无为”。比如《老子》第三章提到“无形之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统治者不唯利是图,就不会乱民心;比如第九章中的“执利”、“贪利而锐”、“福乐永不能存”,意思是贪婪的后果是生命不会长久;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弃智、仁义”、“巧弃利”,并说明“此三事以为不足,故归其有,简单朴素,自私自利。”当然,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无欲无自私的,但老子的主张是为了人类和万物的和谐发展,应该少一点自私,少一点自私。第二十九章“去奢、奢、泰”是老子对统治阶级的规劝,要摒弃过度的、奢侈的、舒适的欲望和物质享受;第四十六章“祸大于不满足,咎大于欲,所以满足往往就够了”。这是老子对贪婪之人的正面警告。最大的灾难是得不到满足,最大的错误是贪得无厌,说明懂得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欲望。
老子在《老子》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提出了自己的反情欲反腐败的政治主张,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贪婪和权力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有权的人才有权利贪婪。结合当前的政治形势,中国官员的腐败令人震惊。那些“人民的好公仆”“人民的好儿子”是以什么样的心态一步步走上腐败的泥泞之路,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张口吸干人民的血汗?个人“无”的修养不高,或者说是缺失。现在是民主社会,和老子生活的奴隶社会不一样。而民主社会的“统治阶级”受到的剥削并不比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少,所以老子的“无欲”和“无为”当然可以为现在的“统治阶级”提供很多建议。
老子生活的社会,贪婪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是有权利的人的专利。没有权利的人是没有机会和条件去贪婪的,但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在贪婪。大国贪,小国贪,无权者贪,贱。似乎每个人都想贪,都有贪的条件和机会。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人的欲望极其巨大,总是对现状不满。攀比之风盛行,格伦加里·格伦罗斯崛起。当欲望无法通过正当手段得到满足时,奸淫掳掠之风就在社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我们看到,为了追求一个名牌,十几岁的少女甘愿做有钱人的老三,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电视台“做自己”;我们在电视综艺节目上看到一个“宁愿躲在宝马里哭”的拜金女,一群人鼓掌;我们在校园里看到本该学术氛围浓厚的名牌,却不满别人的优越生活条件,杀了自己的同学室友。都是因为贪婪和色欲!普及老子“无为”的思想教育,从老子身上领悟人生真谛!
第四,老子“柔”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四勺:老子的“柔”。弱者战胜强者,这是自然界发展的必然结果。软弱是一种拯救和成长的力量。老子的声音柔和,意志坚强,意思是统治者要保护弱势群体,人类要保护弱小生物。老子在第七十八章写道“天下不弱于水。”而重拳出击的人都是强者,打不赢。不容易。软胜强,软胜强。“抛开统治阶级和人类,就个人而言”善如水。“总的来说,不要硬,要弱,也不要太强硬。
老子的“道”、“德”、“虚”、“柔”,只是我读了《老子》后,对当今社会印象深刻,觉得有意义的几个思想。根据我自己的理解,结合当下的现实,有些解读可能是片面的,但这些都是我读《老子》后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