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故事?
“呵呵”最早见于史料,出自《晋书·史基龙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嫉妒弟弟石涛的宠爱,派刺客将其杀害。出殡前,宣石“乘素车,从千人,悼于道,不哭,直言‘呵呵’,使其笑而去。”既然是“笑开了”,“呵呵”当然是笑。后赵是羯族建立的,所以“呵呵”本来就是胡人流行的一种笑声。进入唐朝后,唐朝皇室原本就是胡人后裔,采取了包容的民族政策,导致了唐朝的辉煌繁荣,胡人的笑声自然传入了中原。全唐诗中的“和合”字三观。寒山《三百三十首五十六首》:“笑而开朗,哭而被批。”韦庄《神仙》:“醉了又醉,惊了又睡,笑了又笑,长笑,人生可几何。”还是韦庄的《菩萨蛮》:“遇酒,呵呵,人生可几何。”这些用法比苏东坡早200到600多年。苏东坡哪里配得上“呵呵”的知识产权?查看原帖,帖子标题为《带“呵呵”二字的信,始于苏东坡》。以上四种情况并非用于书信,但即便如此,书信使用“呵呵”也并非源于苏东坡。早在苏东坡出生前三年(苏东坡出生于1037年),欧阳修就开始在书信中“呵呵”了。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在《与王几路》中写道:“几个先人先走一步:段家到,呈书诗,、书诗。后来在东山,我又看到了诗。他既勤奋又有思想。盛玉德诗喜出望外,自称助党渐盛者,微饥。没为这首诗写过几个诗句,失心疯了就清楚了。自古善唱者,益贫而贫,何乐而不为?呵呵。”苏东坡刚满三岁时(1039),欧阳修又在信中写下“呵呵”:“孙叔注意到,他每天都渴望见到你,已经打了御防。他敢表现出来吗?蒙索大乱,来得正是时候,呵呵。”苏东坡八岁(1044)时,欧阳修不变:“题字懒得见巡抚,很快就给了,只为那些需要请好事者,恐不尽。”呵呵。“这个时候,苏东坡还在跟父亲读书。他从哪里学来的“呵呵”?在宋代,“呵呵”一词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名人的书信中。当然,它的频率赶不上今天的QQ和MSN聊天,动动手指就能“呵呵”了,但“呵呵”的早期起源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现在用的流行语大部分都是现代专利,其实不然。古代人口早就说了和我们一样的话,“呵呵”就是最好的例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