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灯的小报吗?

1809年,英国化学家大卫发明了电弧灯,人类进入了使用电灯照明的时代。1906年,爱迪生发明了家用钨丝灯泡。以后,现代高科技发明的白炽灯、荧光灯、节能灯以及各种高科技灯具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照明舞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863:美国人Alanson Crane获得灭火器专利。1879:美国加州剧院首次使用电弧光。1923: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德国科学家威廉·伦琴逝世。他在1895发现了x射线。1933:纽约电报公司首次推出唱歌电报。1957:发泡胶(发泡胶;即泡沫聚酯)冷却器。1961: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水力发电厂投产。1998:首次有人因向三名亚裔大学生发送威胁邮件而被判网络空间仇恨罪。

每年,人类的发明都在攀登更耀眼的高峰。当一个被称为气体工厂的巨大实验室通过无尽的地下管道输送气体时,它开始照亮工厂(Baldton和Watt在1798年推出了煤气灯,曼彻斯特的Phillips和Lee棉纺厂从1805年开始长期使用1000煤气灯。),其次是照亮欧洲城市(伦敦自1807,都柏林自1818,巴黎自1819,甚至偏远的悉尼也在1814被煤气灯照亮。),与这一成就相比,Argandlamp(1782-1884)——自油灯和蜡烛发明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进步——在人工照明方面几乎没有革命性的作用。这时,弧光灯也开始为人所知。伦敦的惠斯通教授计划用海底电报线把英国和法国连接起来。仅仅一年时间(1845),就有4800万乘客乘坐了英国铁路。男女已经可以沿着大不列颠3000英里长的铁路奔跑(1846,1850前夕6000多英里)。美国有9000英里的铁路。定期汽船航线已经把欧洲与美洲、欧洲和印度群岛连接了起来。

无影灯

手术无影灯用于照亮手术部位,以便最好地观察切口和身体控制中不同深度的小而低对比度的物体。因为手术者的头、手、器械都可能在手术部位造成干扰阴影,所以手术无影灯的设计要尽可能消除阴影,尽量减少色彩失真。另外,无影灯必须能够长时间连续工作而不散发过多的热量,因为过热会使操作者不舒服,使手术区域的组织变干。

手术无影灯一般由一个或多个灯座组成,灯座固定在悬臂上,可以垂直或循环移动。悬臂通常与固定连接器相连,并可绕其旋转。无影灯采用灭菌手柄或灭菌抱箍(曲轨)进行灵活定位,并具有自动制动和停止功能操纵其定位,使手术部位上方和周围保持适当的空间。无影灯的固定装置可以放在天花板或墙上的固定点上,也可以放在天花板的轨道上。

对于安装在天花板上的无影灯,应在天花板或墙壁上的遥控盒内安装1或以上的变压器,将输入的电源电压转换成大部分灯泡所需的低电压。大多数无影灯都有调光控制器,有些产品还可以调节光场范围,以减少手术部位周围的光线(来自床单、纱布或器械的反射和闪光会使眼睛不舒服)。

白炽灯

一般认为电灯的发明者是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其实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早在爱迪生之前就开始了。

在美国1845的专利文件中,辛辛那提的斯塔尔提出碳丝可以用在真空泡中。根据这一想法,英国的斯旺用碳化纸条作为灯丝,试图使电流通过它而发光。但由于当时的抽真空技术还很差,由于灯泡内空气过剩,灯丝很快被烧坏。所以这种灯的寿命相当短,只有一个小时,没有实用价值。1878年,真空泵的出现让斯旺再次开展了对白炽灯的研究。1879 65438+10月,他发明的白炽灯公开测试成功,获得好评。

1879年,爱迪生也开始研究电灯。他认为延长白炽灯寿命的关键是提高灯泡的真空度,使用低功耗、发光强、价格低的耐热材料作为灯丝。爱迪生先后尝试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结果都不理想,1879 10+265438+。结果碳化棉线发出的光明亮稳定,持续时间超过10小时。就这样,碳化棉丝白炽灯诞生了,爱迪生为此获得了专利。

成功并没有阻止爱迪生。他继续寻找比碳棉更坚固耐用的耐热材料。1880年,爱迪生研制出碳化竹丝灯,大大延长了灯丝寿命。同年,10年,爱迪生在新泽西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开始大规模生产。这是世界上最早商业化的白炽灯,英国的Swann也于181年在纽卡斯尔郊区的Benwell设厂。

白炽灯的发明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的爱迪生和英国的斯万的功劳。在英国,电灯发明一百周年是在1978+00年举行的,而在美国是在一年后的110年举行的。

两位发明家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专利纠纷几乎不可避免。后来两人达成协议,共同成立爱迪生天鹅电气公司,在英国生产白炽灯。现代钨丝白炽灯由美国发明家柯立芝于1908年试制成功。

在所有用电的照明灯具中,白炽灯的效率最低,它所消耗的电能只有一小部分,即12%-18%可以转化为光能,其余的都以热能的形式损失掉了。至于照明时间,这种电灯的使用寿命通常不超过1000小时。在这一点上,卤素灯比普通白炽灯要长得多。卤素灯通常是一个微小的应时玻璃管。与白炽灯相比,卤素灯的特殊性在于钨丝可以“自我再生”。事实上,这种灯的灯丝和玻璃外壳中充满了一些卤素元素,如碘和溴。当灯丝加热时,钨原子蒸发并向玻璃管壁移动。当它们接近玻璃管时,钨蒸汽被“冷却”到大约800℃,并与卤素原子结合形成卤化钨(碘化钨、溴化钨)。卤化钨移动到玻璃管的中心,落在腐蚀的灯丝上。因为卤化钨不稳定,受热会分解成卤素蒸气和钨,这样钨就会沉积在灯丝上,以弥补蒸发的部分。这一循环将延长灯丝的使用寿命。因此,卤素灯的灯丝可以做得相对较小,灯体也非常紧凑。卤素灯一般用在需要聚光的地方,比如写字台或者客厅的局部照明。

荧光

荧光灯的结构和作用:荧光灯两端有两根灯丝,管内充有微量氩气和稀薄的汞蒸气,管内壁涂有荧光粉,两根灯丝之间的气体导电时发出紫外光,使荧光粉发出柔和的可见光。

荧光灯的工作特点:灯在开始点燃时需要很高的电压,正常点亮时只允许很小的电流通过,此时灯两端的电压低于电源电压。

荧光灯管两端装有灯丝,玻璃管内壁涂有一层均匀的薄荧光粉。将管抽至真空度10-3-10-4毫米汞柱后,充入少量惰性气体,同时注入少量液态汞。电感镇流器是一个带铁芯的电感线圈。电感的本质是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会引起线圈中磁通量的变化,从而产生与电流方向相反的感应电动势,从而阻碍电流的变化。

启动器在电路中起开关作用,电路由氖管和电容并联组成。电容器用于消除对电源的电磁干扰,并与镇流器形成振荡电路,以增加启动脉冲电压幅度。放电管中的一个电极由双金属组成,由氖泡放电加热。当双金属片打开和闭合时,电感镇流器的电流突然变化,在电子管两端产生高压脉冲。

当荧光灯接入电路后,启辉器的两个电极之间开始辉光放电,使双金属受热膨胀,与静触点电极接触,使电源、镇流器、灯丝、启辉器形成闭合回路,电流预热灯丝。加热时间1-3秒后,启动器两电极之间的辉光放电熄灭,然后双金属冷却,与静触头电极断开。当两个电极断开时,电路So镇流器产生高压脉冲,与电源叠加加在灯管两端,电离灯管内的惰性气体,引起电弧放电。在正常发光过程中,镇流器的自感也起到稳定电路中电流的作用。

节能灯

节能灯,又称紧凑型荧光灯(国外简称CFL灯),最早由国外厂商于1978年发明。因其发光效率高(是普通灯泡的5倍)、节能效果明显、使用寿命长(是普通灯泡的8倍)、体积小、使用方便等优点,受到世界各国和人民的重视和欢迎。在国内,1982年,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首先研制成功SL紧凑型荧光灯。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产量迅速增加,质量稳步提高。国家已将其作为国家重点节能产品(绿色照明产品)推广使用。

现在我们说的节能产品主要是针对白炽灯的。普通白炽灯的光效约为每瓦10流明,使用寿命约为1000小时。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灯接入电路时,灯丝中流过电流,电流的热效应使白炽灯发出连续的可见光和红外光,当灯丝温度上升到700K K时可以探测到,由于工作时灯丝温度很高,大部分能量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浪费掉。

节能灯主要是通过镇流器加热灯丝。温度在1160K左右时,灯丝开始发射电子(因为灯丝上包覆了一些电子粉末),电子与氩原子碰撞产生非弹性碰撞。氩原子碰撞后,获得能量,然后与汞原子碰撞。汞原子吸收能量后发生跳跃电离,发出253.7nm紫外线,激发荧光粉发光。由于荧光灯灯丝的温度约为1160K,远低于白炽灯(2200K-2700K),其使用寿命也大大提高,达到5000小时以上。因为不具备白炽灯那样的电流热效应,所以荧光粉的能量转换效率也很高,达到每瓦50流明以上。

除了白光(冷光),现在还有黄光(暖光)节能灯。一般来说,相同瓦数下,节能灯比白炽灯节能80%,平均寿命延长8倍,辐射只有20%。在非严格条件下,一个5瓦的节能灯可以看成是25瓦的白炽灯,40瓦的7瓦节能灯,60瓦的9瓦节能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