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长沙上大学。大连到长沙最好的铁路路线是什么,长沙的地理人文条件如何?谢谢你

转沈阳北,然后直奔长沙。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五区,长沙、望城、宁乡三县和浏阳市,总用地面积1.65、438+0.8万平方公里,城市面积5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0平方公里。总人口6065438+8000。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长沙,有风景独特的岳麓山,“霜叶红于二月花”,有水洲相拥的湘江“春江绿如蓝”;长沙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有闻名中外的世界第八大奇迹马王堆汉墓、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吴栋三国竹简。"只有楚有才能,在中国兴旺发达."在近代史上,长沙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作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28.2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425元。2004年,长沙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088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8%,增速比全国快5.3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8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是1994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按户籍人口分,人均GDP达到18296元,增加2769元,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17638元,增加2828元,增长14.6%。

2005年,长沙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1990亿元,增长14.9%。GDP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1259亿元,同比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655.27亿元,同比增长65.438+08.5%,其中,工业增加值469.28亿元,同比增长65.438+07.0%;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52.04亿元,同比增长13.0%。在GDP增长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提高0.5、7.9和6.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52.8%和43.9%。第三产业比重为7.4:43.1:49.5,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0.6和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3个百分点。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71.3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0.73亿元,同比增长2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65.438+0.7%。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43.2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4.7%,同比增长8.6%。大中型企业增加值21.41.9亿元,同比增长1.3%。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国有、股份公司、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起了决定性作用,增加值分别增长7.5%、30.1%和23.4%。

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300.62亿元,同比增长27.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5513亿元,同比增长28.1%,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保持上升趋势,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9.85亿元,同比增长25.48%;亏损企业亏损额4.3亿元,同比下降22.25438+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6.46%,同比上升13.06个百分点。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98亿元,同比增长65,438+04.65%。全社会运输周转量654.38+042.5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79%。客运量65438+12万人次,同比下降3.56%;货运量1.1.2亿吨,同比增长1.90%;旅客周转量96.28亿人公里,同比下降1.59%;货物周转量1.01.2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33%。

●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1.44亿元,同比增长31.93%,增速同比回落6.97个百分点,其中建安项目投资533.76亿元,同比增长32.2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91.1.8亿元,同比增长33.97%,增速同比回落5.53个百分点,其中更新改造投资增长30.65%。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6.04%。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4.13%,增速同比回落45.45个百分点;住宅销售额同比增长9.00%,增速同比回落57.81个百分点。

●国内市场和对外经济贸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3.43亿元,同比增长161%。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组,全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5%,占比80.80%,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4%。按行业分组,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26.72亿元,同比增长65.438+04.8%;餐饮业零售额6543.8+009.78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他行业零售额6.92亿元,同比增长25.1%。

全年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26.83亿美元,同比增长9.3%,其中出口总额654.38+0.595亿美元,同比增长654.38+06.7%,进口总额654.38+0.8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持平。全市归口管理的进出口企业进出口总额20.05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总额654.38+0.07亿美元,同比增长465.438+0.9%;进口总额9.98亿美元,同比增长9.2%。

2001年新批外资项目(企业)150个,同比增加16个;合同外资金额1,575438+0亿美元,同比增长73.2%;实际使用外资9.02亿美元,同比增长80.0%。

●财政金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9.38亿元,增长35.02亿元,同比增长33.56%;完成中央“两税”33.66亿元,同比增长17.00%;基金收益654.38+0.677亿元,同比增长29.66%。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224.37亿元,同比增长11.31%;金融机构现金支出513234万元,同比增长11.14%;货币回笼92.02亿元。65438+2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合计,下同)2322.32亿元,比年初增加341.94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54.42亿元,比年初增加1.5353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55.35亿元,比年初增加258.8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5654.38+0.94亿元,比年初增加1.796亿元。

●物价和人民生活

全市(含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零售价格指数为101.7。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9,价格涨幅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4,同比上涨0.9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434元,同比增长12.8%,增幅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60元,同比增长7.0%,增速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4,与去年同期持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08元,同比增长13.75%,增速回落1.4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5元,同比增长13.3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支出4166元,同比增长14.2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2.6,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

2006年,长沙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初步核算,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增速比全国快4.1个百分点,比全省快2.7个百分点。GDP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2325亿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774.66亿元,增长65.438+05.9%,其中工业增加值584.4438+0亿元,增长65.438+09.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92.75亿元,增长15.3%。在GDP增长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提高0.4、6.7和7.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45.3%和51.8%。三次产业比重为6.9:43.3:49.8,分别比上年下降0.6和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1.1个百分点。全年四个季度GDP累计增长分别为14.65、438+0%、15.0%、14.8%、14.8%,全市经济整体保持较快平稳增长势头。按常住人口分,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853元,比上年增加3885元,增长13.3%。

省内领先地位更加突出,率先发展优势加快显现。长沙经济总量占全省的2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相比其他市州,长沙14.8%的GDP增速遥遥领先。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2,价格涨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全市居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2,价格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价格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中,食品(价格上涨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2.3%)、居住(价格上涨7.2%)、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60.3%)下降的有两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和衣着(价格下降3.65438+1城镇居民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1,价格涨幅扩大0.7个百分点。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6.4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2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1%。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8%。土地出让价格上涨21.4%。房屋租赁价格上涨3.3%。物业管理价格持平。

就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62.8万人,比上年增加3.8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54.38+028.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省市8项实事和47项具体指标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8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006年,长沙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五年以14.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二是经济效益质量明显提高;三是省内领先地位持续提升;第四,大型工业的加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第五,消费品市场充满活力。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升级难以加快;工业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力度有待加强;经济外向度较低,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较弱。

长沙的工业发展很快。目前,长沙拥有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正在规划建设国家级岳麓山大学城,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烟草食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名牌产品。白沙系列卷烟、电脑终端、直燃式中央空调单品牌销量全国同行业第一;混凝土泵占国内市场销售额的60%,连续带泡沫镍产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白沙和梦洁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湘绣、潼关陶瓷、浏阳花炮、菊花石雕、中国红瓷等工艺产品久负盛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长沙农业特色鲜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生猪生产基地,水产品、蔬菜、水果、花木、烟草、香莲、茶叶、食用菌等农副产品品种丰富。

长沙的商业繁荣。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清末成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一批现代化商品设施相继建成,城市商业活动的体量、交易额和辐射面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餐饮、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一枝独秀。银行、保险、证券和外汇交易日益活跃,与国际金融接轨的步伐明显加快。

长沙教育科技发达。目前有普通高等学校37所,在校生27万人,研究开发机构97个,科技人员27万多人,特别是系统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专业。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杂交水稻、银河超级计算机、试管婴儿、基因工程、磁悬浮列车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长沙交通通讯便利。陆、海、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长沙黄花机场是国际机场,有39条航线,可直飞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曼谷等特大城市和地区。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的省级高速公路网,107、319、京珠高速全部汇聚市区,长沙被列为全国45个主要公路枢纽城市之一。长沙还是全国铁路交通枢纽,京广复线纵贯南北,湘黔、浙赣、石常线贯通东西。长沙港主枢纽霞凝港区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具备千吨级生产能力。长沙综合通信能力全国排名第三,可与全国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