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简介及详细信息
概况观音山街道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是南通市主城区的副中心。观音山街交通便利。人民东路、青年东路、新生路、童嘉路贯穿全镇。同福路、太平路、时轮路南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接通州区任新,兴东机场距县城不到3公里。正在建设的苏通大桥直接通往观音山。
历史变迁自古以来,观音山就是南通土布的主要产地。早在元末观音山就有土布生产,明清时期土布生产十分普遍。可以说是“家家纺纱,户户忙织布”。他们织的土布销往北方的燕京和南方的东南沿海省份。民国时期在东北也很有名,年销量20多万件。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初,紫琅区和兴仁区共同开办了苏南和苏中第一个棉纺织社——紫兴供销合作社。观音山一些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传统个体织工,一改解放前的沿街叫卖,将自制的土布卖给合作社。1956年,为了更好地组织人们走集体化道路,* *把各家各户的织布机聚集起来,成立了第一个集体企业——南通县八一棉织社。
1958年8月,观音山第一家国有企业——南通八一染织厂诞生,开始机械化生产。
到60年代初,棉织社从人力车间调来40台铁木织布机,成功改装成动力机械编织,命名为八一棉织社动力车间。从此,勤劳勇敢的观音山人开辟了一条由脚踏编织向机械化过渡的新路。
面积和人口据当地官方资料,全镇面积31.17平方公里,辖观音山、海虹、朝东岱、青龙桥、戴武桥、三桥、二桥、郭盛、新生、山港桥、唐雪桥、石坝湾、中沙桥。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音山纺织业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加工一条龙生产脉络。观音山有1070家生产企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900多家织造企业的有梭织机已全部升级,剑杆织机超过1000台,部分企业正在向喷气织机延伸。年产3.8亿米,有28条印染、后整理生产线,形成了纺、织、染、产、供、销的产品链,100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专利。2006年,观音山被命名为“江苏色织名镇”。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6543.8+3.85亿元,财政收入6543.8+8.45亿元。
同洲电子、万达锅炉、金通灵、三九焊机等项目开工建设,世界500强企业UPS等大企业入驻产业园,观音山产业品质优化进入关键时期;万通城、东辉花园等高层建筑迅速崛起,观音山城市化进程进入拐点;随着花园路、郭盛路、新生路的建成,以及工人生活中心、汇丰魅力城等一系列城市配套设施的快速跟进,观音山各种生产要素进入生成期。素有崇川东大门之称的观音山镇紧随崇川“率先现代化”的步伐,接连上马一系列大型项目,开发建设热潮越来越高。举世瞩目的苏通大桥引桥直通观音山。大桥通车后,观音山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观音山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发挥好“大桥”作用,让观音山镇的经济社会建设上一层楼。招商项目的攻坚战。
以经济建设为主线,将观音山建设成为工业新城和工业强镇。加快传统产业向核心技术和高端环节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强化二产三产,实现二产三产并举。壮大精品色织布、服装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新工业经济圈、新居住经济圈、市车管所汽车经济圈、现代服务街四大服务经济圈,努力拉长旅游产业链;启动火车东站物流中心建设,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作为崇川区最大的乡镇,通过5年的努力,“经济总量翻了一番,重建了一座观音山”。
特色产业观音山地区色织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00年前,这一带就出现了“家家纺纱,家家织布”的色织业。当时南通是著名的产棉区。中国民族工业先驱张謇先生创办盛达纱厂,出现了大规模的土布交易市场,为观音山地区色织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观音山地区的色织企业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6年,观音山镇被命名为“江苏省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现有色织企业920家,超亿元色织龙头企业5家,规模以上色织企业53家,重点培育型企业58家,后备培育对象68家。色织产业产值达49亿元,占观音山镇工业产值的85%,利税分别占观音山镇的90%左右。
观音山镇色织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个体工商户1.576户,专业技术人员1.000人。骨干企业有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和人员培训的机构和专职人员。这些都促进了观音山地区色织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集聚明显,形成了纺纱、织造、印染、整理、服装生产的产业链。还有一定规模的色织配件、机械、样品等配套市场,为色织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易和展示平台。观音山色织行业虽然基础不错,但近年来步履蹒跚,走到了十字路口。
除了汇率、出口退税、成本上升的影响,观音山色织行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集群规划、环保、产业升级滞后,特别是针对色织行业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建议* * *及时腾笼换鸟,转移出去发展其他新产业。
面对社会各界对观音山镇色织产业发展的挥之不去的焦虑、犹豫和沉重压力,围绕观音山镇色织产业该淘汰还是保留的问题,南通市崇川区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研究色织产业走向。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报告,得出“总量控制、优化存量、创新产品、提升档次、培育品牌、做强企业、努力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观音山染整工业园,为色织企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形成色织企业公平竞争、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双赢”局面等。,是集群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会发展观音山镇残联联合镇农技中心、镇科教办,成立了“观音山镇残疾人养殖扶贫基地”,旨在帮助残疾人家庭克服养殖技术、信息、风险竞争等方面的短板,鼓励和激励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自强、自立、进取,开展生产自救,不断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实现省委、省提出的“江苏要率先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截至2008年底,观音山镇有5万人,残疾人约1.7万人,约占3%。他们大多数住在农村地区。残疾致贫是农村地区的普遍现象。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该镇残联用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家庭,帮助残疾人家庭奔小康。养殖基地为散养模式,以家庭养殖为主,临时吸纳28户2008年、2009年接纳山羊的残疾人家庭,分布在7个村。基地将为残疾人做以下工作:每十天传递一次信息;每月上门走访一次,帮助解决养殖中的困难;每年进行一到两次技术培训。
观音山镇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达,被江苏省评为教育现代化、大众文化、大众体育、科技工作先进镇、省级卫生镇、文明镇、色织名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被省里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观音山镇人杰地灵,政通人和,镇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
队伍建设,干部作风建设。没有好的团队,没有好的作风,再正确的思路,再美好的蓝图,都会成为一纸空文。观音山将坚持不懈抓干部作风建设,增强干部大局意识,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增强责任感,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宗旨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增强廉政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的胆识、勇气、精神和正气。锤炼一支能拉得出、打得响、干得好的干部队伍。
下属村中沙村: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中沙村位于观音山镇南端。有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80人,总面积2.9平方公里。镇太平南路和省通启公路贯穿境内。
中桥居委会:中桥社区居委会位于观音山镇中心。太平路和童嘉路在社区中心交汇。东西方向有9路和42路公交车,南北方向有35路和36路公交车。
学堂桥村: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学堂桥村位于观音山镇南部。是观音山镇第二大村,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00多人。
新生村:位于观音山镇中北部的新生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江苏省文明村、卫生村、平安村,成为全民创业的热土。
太平居委会:太平居委会成立于5438年6月+2005年10月。是观音山镇第一个社区居委会,也是观音山镇最年轻的社区居委会。
石伦桥村: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石伦桥村,位于观音山镇西部,总面积3平方公里。青年路、石伦桥路、童嘉路贯穿全境,东临山港桥村。
十八湾村:十八湾村位于观音山镇东南角,总面积1.638亩,耕地1.530亩,总人口2745人,共889户,辖20个村民小组。
山岗桥村: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山岗桥村,位于观音山镇,东临颍川港,南接第二横河,北靠童嘉,太平路、童嘉路、青年东路、同福路穿村而过。
三桥村:南通市观音山镇三桥村位于观音山镇西北部,桐庐运河南岸,人民路与时轮路交叉口北一公里处。
青龙桥村:青龙桥村位于桐庐河南岸,是观音山镇的北大门,面积3.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545亩。有29个村民小组,***1089户。
盘香沟村:盘香沟村是2001年3月由港闸村和盘香沟村合并而成。位于观音山镇西南角,南临通启“325”省道。
海虹村:海虹村位于观音山镇太平北路东侧。属于崇川区规划外的一个村庄,东与通州区先锋镇相连。全村24个村民小组,面积3033亩。
郭盛村: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郭盛村位于崇川东部新区,人民路、时轮路、在建的同福北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二桥村:沿着南通市最繁华、最美丽、最宽阔、最干净的人民东路,跨过港湾河,你踏上了观音山镇这片热土。
戴屋桥村: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戴屋桥村位于崇川开发区东部,桐庐运河南岸,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2280人,人均纯收入5200元。
朝东岱村:观音山镇朝东岱村位于人民东路延长线,沪通铁路穿境而过。五环贯穿南北。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550户,常住人口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