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新中医李道新
出生于中医世家
李道新出生于中医世家,受家庭影响,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3正月,李道新听说有个病人在一次事故中受了伤,成了驼背,于是赶到病人家里,他连水都没来得及喝,就开始给病人治病。他让病人家属带麻绳和钩绳,扛门板和木杆。他让人用麻绳绑病人的肩胛骨,用钩绳绑病人的大腿。麻绳和钩绳都绑在横梁上,把趴在门板上的病人拉直吊起来,背上盖着床单,木板压在床单上。他让几个年轻人用木杆压着,用脚踩着,这样病人的驼背就被扇了一巴掌。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牵引,患者的驼背终于消失了。李道新让病人睡在事先准备好的石膏床上,然后只是怔怔的旁观者只是笑笑。
集中精力攻克疑难杂症
有一次,他目睹了一个38岁肝病患者的死亡。葬礼上,死者父母拉着李道新的手,伤心地哭了:“李医生,你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为什么我儿子的病救不了?”回忆起这件事,李道新摇摇头,眉头紧锁,思绪万千,仿佛还在为当时发生的事情感到难过。“我是医生,怎么可能连一个病人都救不了?我就不能发明一种治疗疑难杂症的药吗?”李道新反复问自己。他把自己关在一个简陋的小屋里,开始研究治疗疑难杂症的药物。
他从卷帙浩繁的中医著作中摘抄出有关治疗内脏疑难杂症的文章,认真研究了中医宝库中1892种药物的名称、性质和来源。同时,对明代医学家吕望的《内经》、《伤寒论》、华佗的《汉藏经典》和现代医学家的内科学专著进行了比较探讨。最后结合我爷爷和我自己的临床实践,把上百种药物打散,做了几十种容易服用的药丸,免费用于临床观察。后来他又仔细筛选了几十种药丸,做成六种。
50岁时,他到武汉市第五医院学习骨科一年。他沉湎于现代医学知识的海洋,在研究课题的同时,也在摆弄他那颗“怀孕”了八年的丹药。他利用星期天去图书馆,利用节假日去拜访教授、请教专家,为他后来开发“九种丹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九种灵丹妙药”问世了
1990年,李道新的药物研制成功,他将其命名为“九灵丹”。“九苓丹”可治疗乙肝、甲肝、肝硬化、胃炎、胃脘痛、便秘、肾炎、尿道炎、尿路结石等疾病。分为九龄丹1号、九龄丹2号、九龄丹3号,分别为九龄胃康、九龄肝康、九龄肾康。当他完成了“九种丹药”的研制过程后,他把目光转向了“金铭和胃胶囊”,眼里透露出光芒。他慢慢拿起那盒药,轻轻碰了碰,喃喃道:“金铭和胃胶囊。”像给婴儿打包一样,我把药盒放在身边。
新药不能一研发成功就上市,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才能用于临床,进入市场。一位患者患胃病多年,服用各种药物都没有明显效果。在别人的介绍下,他找到了李道新,服用“九灵丹”后胃病痊愈。在那位患者的推荐下,1993,“九灵丹”进入了省卫生厅的审查程序,经过处方论证、毒理试验、药效学试验、药理实验和临床试验,通过了审查。从收集到的案例来看,“九种丹药”一问世就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了秭归县科委和县卫生局的认可,以观察疗效。通过临床试验,截至1993,* * *已收集病例3000余例,总受益超过85%。由于资金有限,李道新放弃了九灵肝康和九灵肾康的研制,只保留了九灵胃康用于临床。一次,神农架林区一位患碱反流性胃炎多年的工人向李道新求医。李道新耐心听完患者的症状后,给患者开了九灵维康,前后吃了12包药。一个月后,胃痛消失了,他吃得很好。他继续吃药,身体恢复正常。
药品在临床使用时必须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名称。李道新请了很多医学专家为他的药物命名,但没有一个让他满意,于是他决定自己命名。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思索,他终于将这种药物正式命名为“金铭和胃胶囊”。“金”由三种药物组成,包括左金丸、黄连和吴茱萸,“明”含有芒硝,“和胃”是病名,“胶囊”是制剂,故名“金铭和胃胶囊”。2002年,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正式批准了“金铭和胃胶囊”的名称。2004年,“金铭和胃胶囊”在全国各地医院和药店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