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蔡元培《一瓢水……》的原文(关于美育)?

美育与生活

[作者:蔡元培|转贴自:蔡元培美学文集|点击量:1375 |更新时间:2007-1-9 |文章入口:谢]

人的一生无非是意志的活动,而意志是盲目的,它所依赖的更近的观察者是知识;所以,用于远距离和侧视的是情感。

意志的表达就是行为。行为中,以自身卫生避死,趋利避害最为常见;这种行为,只有常识,才能引导。再者,它以所有人的生命和利益为目标,而自己的生命和利益取决于此。这种行为,一方面是出于智力上的关心,知道大家都死了,一个不可能是独生子女;每个人都受到伤害,没有人能单独受益。另一方面也是受感情驱使,一个人坐着看着大家死去是难以忍受的,专利看着大家受伤害也是难以忍受的。更进一步,如果有必要,我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拯救大家的死亡;我愿意为了所有人的伤害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忘记所有人与我的不同,忘记生死的关系。这种伟大而高尚的行为完全是出于感情。

每个人都有感情,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伟大高尚的行为,这是因为情感驱动力弱。要变弱为强,变瘦为粗,需要培养。陶冶的工具是美的对象,陶冶的功能叫美育。

美的对象如何培养感情?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普适性;二是超脱。

一勺水,一个人喝了,其他人一分都没有;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空间,其他人将无法并排站立;这种物质上的不兼容,助长了人我的差异和自私的计较。转向美的对象是非常不同的。凡是味觉、气味和皮肤感觉有定性关系的,都不是以美为基础的;美感只有通过摄影和声波传递的视觉和听觉才能唤起。于是,就简单地有了“世界是公共的”这个概念;名山大川,人皆有游;夕阳和明月让每个人都乐在其中;公园里的雕像和美术馆里的画人人都喜欢。齐宣王说“一个人快乐不像和别人快乐”;“少了快乐,少了别人也不会快乐”;陶渊明称之为“奇书鉴赏”;这就是美的普遍性的证明。

植物的花只是为了果实的准备;至于梅、杏、桃、李,花是诗人最喜欢的。专门用来享受的花,有被别人选中的功能,不能结果。动物的羽毛,所以御寒,人们有制作毛皮和编织的习惯;然而,白鹭的羽毛,孔雀的尾巴,是为装饰而设计的。如果宫殿能遮风挡雨就好了,何必雕琢彩绘?如果只有器具可以使用,为什么要把它们做成图案?如果只有语言能传达意思,为什么还要有特别音调的诗?可以证明美的作用超出了利用的范围。

有打破人们偏见的普遍性和揭示利益关系的超脱性;所以在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精神;更何况,有“杀身成仁”的勇气,而不是“求生欲害仁”;这是完全独立于知识的,但是因为感情的培养,不是来自智育,而是来自美育。

因此,为了利用健康的需要,我们有一份普通的职业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之余,我不得不阅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调和知识和感情。只有这样,我才能知道生命的价值。

根据蔡元培的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