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鑫业能源专利

“65438年10月6日,吉利公布了2019的销量数据。2019年,吉利累计销量13616万辆,连续三年摘得中国品牌年度销量桂冠,交出了过去一年非常不错的“成绩单”。两天后,吉利和奔驰宣布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为2020年开了个好头。”

2065 438+00 10月8日,10正当所有人都在期待看到红旗H9和戈恩公开出逃的时候,“吉利控股与奔驰正式成立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的推送率先点燃了朋友圈。

文章的主要信息如下:

斯玛特汽车有限公司(Smart?汽车?公司吗?Ltd .)正式成立,总部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

新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54亿元人民币,双方各占50%的股份。董事会也由双方指定的三名成员组成,任命原吉利集团总裁助理、林克莱特张家口工厂总经理童湘北为全球CEO,统筹营销、销售、R&D等智能品牌所有业务模块;?

未来智能品牌将全面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奔驰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R&D中心负责工程研发。首批产品预计从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世界各地。

至此,经过数月的准备,吉利与奔驰的合资项目尘埃落定。自两年前购买戴姆勒9.69%有投票权的股份,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以来,吉利的“野心”首次显露。

股市是为了得到你想要的。

既然是从1997进入汽车行业,那么就不难猜测吉利为什么会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蓬勃发展,遍地开花。显然,长远的战略眼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中拿到了沃尔沃。这在当时业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人不看好这笔交易,甚至嘲笑吉利是蚂蚁,敢吃大象。

然而,时间证明,在中国市场的带动下,沃尔沃不仅在中国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还连续六年打破全球销量纪录。吉利不仅因为收购沃尔沃而利润增长了十几倍,还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最重要的是与沃尔沃的关键技术共享,成功孵化了CMA、SPA、PMA、BMA四大全球基础模块架构。

可以说,吉利在核心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比竞争对手有了核心竞争优势。回过头来看,吉利当初花的18亿美元简直是捡了个大便宜。

鉴于之前的成功,一些人会开始猜测吉利花了90亿美元成为戴姆勒最大的单一股东后会赚多少钱。但你可能不相信。到目前为止,吉利没有赚到钱,但由于戴姆勒股价缩水,吉利损失了近40亿美元。

吉利这次真的太急功近利了吗?在“steam talk”看来,只是我们处在不同的发展节点,看到的“风景”不同而已。

不得不说,吉利十年前收购沃尔沃走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如今,吉利是中国品牌当之无愧的销售霸主,它的视野已经不能局限于本土市场。只有参与全球竞争,才会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因此,收购戴姆勒股份吉利非常重视长期合作而非短期利益。

就像这次smart Motor汽车有限公司的成立,相信在很多人心中,奔驰可能早就想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smart品牌找一个“接盘侠”了。不过,就算是这样,吉利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

思考技术?有且有限。因为从新合资公司的架构和总部所在地来看,吉利未来将主要负责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供应链等领域,而奔驰将专注于品牌和设计。

也就是说,吉利改变了过去中国车企依赖国外技术,跨越中国市场的合资规则。而是成为为产品提供核心技术支持的一方,希望通过奔驰和smart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

要知道,虽然从来没有盈利过,但是从品牌文化的角度来说,smart还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截至目前,smart在全球拥有超过220万车主。

同时,凭借其俏皮和个性化的设计,smart拥有数百万粉丝。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最后都买不到一台smart,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品牌的热爱和一直关注。这些对于急需全球化竞争的吉利来说,远比钱重要。

从戴姆勒和奔驰的角度来看,重新整合优化存量市场的劣质部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奔驰上一次在smart上的挣扎是推出了一款四门车型,但是并没有太大的效果。所以,对于不适合中国的聪明品牌来说,找到“大家闺秀”可以提振销量的解决方案也没什么。奔驰将这部分与吉利整合,相当于新能源、销量、成本三重解决方案。

当奔驰在华突破70万大关后,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增长,比一骑千里还要强,远超奔驰品牌。

电气化的转型,智能电机的挑战不小。

吉利和奔驰自然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坦白说,摆在他们面前的挑战也不小。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长城和宝马都是合资梁车。同样是纯电动汽车领域;同样基于平等互补的原则,50:50的合资股比;国内外也是3:3的董事会结构;一个是把工厂放在江苏唯一的整车进口口岸张家港,一个是落户全球第四大港口城市宁波。

无论是两家合资企业之间的“爱恨情仇”,还是有着太多相似之处的发展布局,都注定了智能电机和光束在未来会成为别人眼中比较的对象。

首先,虽然从时间上来看,光束汽车从项目签约到正式开工肯定是领先于智能电机的。但根据长城此前发布的公告,横梁和智能电机都将在2020年左右投产。

其次,正如刚才“汽车谈”所说,smart在全球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但真正到了买车的时候,他们往往不会选择smart。那么未来如何有效提高“观望客户”的转化率,也是吉利和奔驰需要思考的问题。

根据新车开发计划,smart未来的产品阵容将扩大到快速增长的紧凑型细分市场,相信在空间和实用性方面会有所提升。当然,进入紧凑型细分市场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接下来考验的是产品的技术硬实力。

目前,吉利已经在中国上海、杭州、宁波、瑞典哥德堡、西班牙考文垂、美国加州巴塞罗那和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了五大工程R&D中心和五大设计与建模中心体系。

至于新能源领域,吉利在新能源领域拥有300多项核心专利技术,这也将成为未来智能电机发展的核心因素和重要基础。

写在最后:

其实无论是之前的长城和宝马,还是这次的吉利和奔驰,每一家车企都是行业的“老大哥”级别。但在变革的漩涡中,合作、强强联合必将成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毫无疑问,协调发展对双方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正如奔驰期待smart通过smart motors扭亏为盈,进一步深入国内新能源市场一样,吉利也希望借此机会加快全球化进程,扩大在德国和欧洲市场的影响力。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负担,传统车企,如中国品牌吉利、全球豪华车品牌奔驰,一直走在行业的头把交椅,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为什么不呢?

本文来自车家作者汽车之家,不代表汽车之家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