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条形码?
条形码(也称条码)是按照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一组条空符号,用来表示由一定的字符、数字和符号组成的信息。条码系统是由条码符号设计、制作和扫描读取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
条形码的发展历史
条形码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但实际应用和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如今,条形码技术已经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正在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逐渐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人乔?乔·伍德兰德和伯尼?两位工程师Searwar开始研究用代码来表示食品项目和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并于1949获得了美国专利。
这种模式非常类似于一个微型射箭靶,被称为“靶心”代码。目标的同心圆由圆和空格画成圆环。原则上,“靶心”码和后来的条形码很像。可惜当时的科技和商品经济还不能印出这个代码。但是,10年后的乔呢?伍德兰作为IBM的工程师,成为了北美UPC代码的创始人。和吉拉德一起?以吉拉德·费塞尔(Girard Fessel)为代表的几位发明家在1959中申请了一项专利,描述了数字0-9中的每一个数字都可以由七个平行的条组成。但是这个代码让机器很难读,也不方便人读。不过这个想法确实促进了后来条码的产生和发展。很快,e?f?布宁克(e?f?B rinker)申请了另一项专利,就是在电车上标注条形码。Searwar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一种系统被北美铁路系统采用。这两件物品可以说是条形码技术最早的应用。
1970,美国超市特设委员会制定了UPC码,很多组织也提出了各种条形码符号方案,如上图右下和左图所示。UPC码首先在杂货零售行业进行了尝试,为以后条码的统一和广泛采用奠定了基础。次年,Blesi公司开发了Blesi代码和相应的自动识别系统,用于库存检查。这是条形码技术在仓库管理系统中的首次实际应用。197 2君主?Monarch Marking等人开发了Code条形码,美国的条形码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3年,美国统一编码协会(简称UCC)建立了UPC条形码系统,实现了代码系统的标准化。同年,杂货行业将UPC码作为通用标准编码体系,对条码技术在商业流通和销售领域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74的Inte rmec公司的David?Alil(大卫?Allair博士)开发了code 39,它很快被美国国防部采用为军用条形码系统。39码是第一个字母和数字结合的条形码,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从65438到0976,UPC码在美国和加拿大超市的成功应用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次年,欧洲* * *实体在UPC-A编码的基础上制定了欧洲物品编码ean-13和EAN-8,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简称EAN)。1981年,因为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组织,改名为“ean international”,简称IAN。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它仍然被称为EAN。(后来改为EAN国际)
日本从1974开始建立POS系统,研究标准化、信息输入方式、印刷技术。在EAN的基础上,1978编制了日本商品编码JAN。同年加入EAN国际,开始注册厂商,全力转入条码技术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成为10年后EAN的最大用户。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来提高条形码符号的信息密度。128码和93码是研究成果。1981推荐代码128,1982使用代码93。这两种码的优点是条形码的符号密度比39码高近30%。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条码系统的种类越来越多,标准化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先后制定了军标1189;ANSI标准MH10.8M用于交织25码、39码和Kudba码等。与此同时,一些行业也开始建立行业标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之后呢,大卫?Alil开发了code 49,这是一种非传统的条码符号,比以前的条码符号密度更高(也就是二维条码的雏形)。那泰德呢。Ted Williams推出了16K码,这是一种适用于激光扫描的码制。截止1990年底,* *拥有40多个条码系统,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和印刷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和一些出口企业逐渐把条码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提上日程。一些行业,如图书、邮电、物资管理部门和外贸部门,已经开始使用条形码技术。1988 65438+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技术监督局成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该中心的任务是研究和推广条形码技术;同意组织、发展、协调和管理中国的条形码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生活国际化、文化本土化的信息社会的到来,条形码和条码技术,从40年代起源,60年代研究,70年代应用,80年代普及,各种应用系统引起了世界流通领域的巨大变化。条形码作为一种可打印的计算机语言,被未来主义者称为“计算机文化”。在90年代的国际流通领域,条形码被誉为商品进入国际电脑市场的“身份证”,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印刷在商品外包装上的条形码,像经济信息纽带一样,将全世界的制造商、出口商、批发商、零售商和客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纽带一旦与E DI系统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多项目、多要素的信息网络,与各种商品相关的信息就像被投入了一个无形的、永不停息的自动引导传递机制,流向世界各地,活跃在世界商品流通领域。
条形码概述
条形码是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将线条和空格组合起来表示一定的字母、数字等数据的符号。在识别期间,通过用条形码阅读器扫描获得一组反射光信号。这个信号经过光电转换后,变成一组对应线条和空格的电子信号,解码还原成对应的数字,然后传输到计算机。条码识别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其识读错误率约为百万分之一,首次识读率在98%以上。它是一种可靠性高、输入快、精度高、成本低、应用广的自动化数据采集技术。
世界上有225种以上的一维条码,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规范,规定每个字母(可能是文字也可能是数字或数字)由若干条和空格组成,以及字母的排列方式。一般比较流行的一维条码有39码、EAN码、UPC码、128码,以及专门用于书刊管理的ISBN和ISSN。
各种一维条码的发明年份汇总在表1中。1,标准配方年份总结在表1中。2.
表1.1一维条码发明年份代表
年度条码名称发明者或公司的特殊意义。
1949牛眼码n .乔伍德兰,伯纳德·西尔弗,第一个条码。
条形码1973UPCIBM首次大规模应用
1972条形码标记系统
197439 code David c . Allias(Intermec)首个商用字母数字条形码。
1976 ean协会
1981代码128
1983代码93
表1.2代表一维条码标准制定年
年度条形码包含标准
1982代码39军事标准1189
1983代码39,交错式2/5,CodabarANSI MH10.8M
1984UPCANSI MH10.8M
1984代码39AIAG标准
1984编码39HIBC标准
自UPC以来,为了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各种条形码标准和规范相继被开发出来。如今,条形码已经成为商业自动化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条形码可分为两类:一维条形码(1D)和二维代码(2D)。目前商品中主要应用的还是一维条码,所以一维条码也叫商品条码,二维条码是另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条码。其功能比一维条码更强,应用范围更广。细节将在下一章介绍。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225种一维条形码。本书只介绍最常见的标准,如UPC、EAN、code 39、code 128等。此外,书刊还有国际统一的编码,尤其是ISBN(国际标准书号)和ISSN(国际标准刊号)。
随着条码技术的发展和条码三大体系的日益多样化,条码的标准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相继制定了军标1189。ANSI标准MH10.8M跨越25码、39码和Coda条形码。与此同时,一些行业也开始建立行业标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从那以后,大卫·阿里尔又发展了49码。这是非传统的条形码符号,比以前的条形码符号密度更高。Ted Williams)GFI988推出16K码,结构上类似49码。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编码系统,适用于激光系统。,下面的链接给出了完整的历史(包括是什么促使人们发明了条形码)
Basics.ie/History,参考:basics.ie/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