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贵州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十一五”期间: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初步预计,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五年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3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8.2%,年均增长265.438+0.6%和24%。固定资产投资31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年均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年均增长19.2%;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363.9亿元和5747.5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2.7倍和2.5倍。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我们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财政支农投入371.6亿元,是“十五”的2.7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基本稳定,草原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能源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原材料、烟酒、民族医药、特色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不断壮大。旅游、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我们坚持以交通、水利为重点,努力突破基础设施瓶颈。贵广、长沙、昆明、成都、重庆快速铁路开工建设,贵广铁路扩能改造。铁路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镇宁至盛京关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贵广高速贵州段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507公里,在建里程2556公里。公路总里程近654.38+0.5万公里,96.9%的乡镇和29.6%的村庄通油路或水泥路。荔波机场通航,贵阳龙洞堡机场、遵义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内河航运里程增加241公里。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紫千”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地下水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4亩,解决了654.38+00.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退耕还林、治理石漠化等重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40.5%。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我们坚持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中小企业改革重组基本结束,国资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财税、价格、投融资、行政审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改革深入推进。监狱系统的改革已经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加快。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明显成效。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引进省外资金291.4亿元,是“十五”的5.1倍。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们十分重视解决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5.6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全省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全省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31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27个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省财政投入6543.8+00.36亿元,完成60.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近6543.8+04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180元和34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和9%左右,年均分别增长8.3%。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全省财政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的投入达到252.3亿元,是“十五”的2.9倍。城乡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义务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高中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5%和20%,职业教育在校生54.9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1万人。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4.5%。推出“多彩贵州”等文化产品,“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贵州侗族大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3‰。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连续五年实现“双下降”。“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进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优抚、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气象、档案、辅导员等工作取得新成绩。